產業
當天晚上,在得知每年都有多達二十萬和女通過各種渠道來到大明后,包括尹藤博文在內所有人所想到的絕對不是什么那么多女人離開日本,會不會影響日本的生育力和人口。
畢竟,在這個時代,無論是中日所憂慮的是人口太多,而不是人口不足。
“這真是一個意外的發現啊”
“是啊,如果能夠把女工輸出,統一由國家掌握的話,二十萬和女的勞力輸出,官方至少可以獲得一百萬日元的收入”
“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和女的僑匯,她們只要把收入一半匯到日本,那可就是上千萬元的僑匯啊”
“吆西”
一時間,使團眾人盡是一片歡呼聲,那怕是他們明明目睹了那些女人夢寐以求的是嫁給大明人,成為大明人,可那又怎么樣呢
對于民貧國瘠的日本來說,能夠找到一個優勢的“出口項目”,簡直就是上天保佑的大好事啊
甚至都不等返回日本,使團就寫回國一封信,在信中千言萬語就只有一個核心“和女輸出大有可為”。于是乎,誰也沒有想到,在接下來的三十年間,在日本形成了一個特色產業和女輸出,三十年間,上千萬和女遠赴大明務工,她們在工廠務工的同時,又先后嫁給大明人,為大明的崛起做出的貢獻,是外人難以豈及的。
與之相對應的是,數以百萬計的找不到老婆的日本男人,為了生計遠赴非洲大陸,他們在那里為大明的非洲拓殖貢獻的全部的力量,不在種植園中認真工作,娶當地女子為妻。
在日本的女人紛紛以嫁給大明人為榮的時候,日本的男人們同樣也為大明做出的貢獻。上千萬日本人他們的身心染成了棕色
1872年,這一年,對于日本而言是決定命運的一年,即便是巖倉使團的成員,他們也沒有意識到,日本的命運在這一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在這里似乎看到了強國的密碼,在接下來的幾天之中,日本使團一行在臨海各地進行考察,他們的考察是全面的,從工廠到學校,從學校到農場,當考察結束之后,離開山西時,每一個人都顯得非常興奮。
“日本的未來就在大明啊”
幾乎每一個人都做出了這樣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