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就是大明啊”
坐在電車上唐紹儀,不時的張望著窗外的城市,已經來到大明快半年的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坐在電車里逛街,在過去的半年之中,他已經逛遍了南華的各個角落,可是他仍然看不夠這座城市。
其實,和他同期來這里的留學生大抵上都是如此,從初來時的震懾與驚訝,到現在,又是什么呢
為什么同樣都是華夏人,這里卻如此富庶
為什么同樣都是華夏人,這里卻
在唐紹儀等人的心里有這樣的念頭,倒是再正常不過,畢竟,大明與大清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相比于來自日本的留學生,唐紹儀他們所感受到的除了震驚之外,更多的卻是反思。
為什么會反思
因為他們同樣也是華夏人啊
既然同樣都是華夏人,可為什么大明卻可以如此而大清卻不可以
一邊是遍地的貧窮,一邊是普遍的富足。
一邊是落后,一邊是發達。
一邊是愚昧,一邊是文明。
一邊是對百姓的竭力壓榨,一邊是對百姓的恩待非常。
一邊是百姓安居樂業,一邊是百姓民不聊生。
如此鮮明的對比,給像唐紹儀這樣的留學生帶來的沖擊是難以想象的。在日本留學生在那里言必稱“天朝”的時候,唐紹儀他們的心中是沉重的。
他們就來自天朝,只不過,日本人口中的天朝,并不是大清,而是這里,是大明。
在日本留學生被華夏文明再次征服的時候,唐紹儀他們的心里卻在進行對比。
其它的留學生大抵上也都會有這樣的念頭,這樣的對比,但更多的卻是反問。
反問,一次又一次的反問,在他們的心里升騰的會是什么樣的念頭呢
沒有人知道,但是唐紹儀是知道答桉的,就像他在學長詹天佑的寢室里看到的那本揚州十日記一樣,那本書在大清是看不到的,甚至這本王秀楚書寫的揚州十日記,是被商人從日本帶回大明的,在大清國那書是,早就被禁毀滅了。
在日本有許多明末遺民的著作,著作中記錄了許多滿人殘酷暴行,從揚州十日記到嘉定屠城紀略從朱舜水集到張蒼水集,那些書除了公開出版之外,有的篇章還被編入大明的教科書中。但凡是讀者讀到之后,無不是對清朝產生發自骨子里的憤滿,怒火與敵意在所有人的心中一點點的積聚著。
“板蕩漾蕪城劇可衷,蒸黎百萬盡成灰,奇冤十日休嫌慘,八世于今縶割來”
心里默默的念著在揚州十日記繪圖上看到這首詩,唐紹儀看著窗外的大明,在倍覺親切的同時,他的心底同樣對清朝的敵意又進一步加深了。
在過去的三年半中,已經有多達五百名像唐紹儀一樣的留學生來到大明,他們就讀在臨海、南華、南苑以及應天等地的大學、專科學校中,他們在這里學習的同時,也在一點點的改變著。
就像世界的改變一樣,許多人的人生軌跡也都在不經意間發生了變化。
外面驟然一亮,將教室內照的瞬間一片雪白,接著室內又陷入昏暗中,過了幾秒種,一聲霹靂將窗玻璃震的嗡嗡作響,噼啪聲中,雨滴自天空砸將下來。
“”
老師在說什么
詹天佑有點兒走神,不過十四歲的他剛剛通過高中學業能力測試,正在預備學學堂就讀的他,和同期的留學生一樣,都在朝著一個學校努力著南華大學。
他們所有都知道考上南華大學意味著什么。
考上南華大學,學成畢業后,他們的前途是肉眼可見的。
光宗耀祖,那是肯定的事情,畢竟,現在李總督那邊的工廠、鐵路到處都需要人才,他們回國之后,肯定會受到重用,也許只需要幾年的時間,就能獲得官身,飛黃騰達那是再自然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