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來這里
就是沖著這里的尸體一塊錢一具尸體。在大明很難買到尸體,因為華夏講究一個入土為安,歐裔也是如此。
但是在非洲,當地土人沒有那么多講究,只要給錢,他們愿意出賣一切。
在過去的三年之中,許多當地人都知道了有一個買尸體的醫生,很多人死去后,會把尸體送到他這里換錢,面對這么多的尸體,彭科福開心壞了,工作狂上身的他,有時候一天連軸轉工作18個小時不嫌累。
在他工作的時候,有時候會一邊捧著盒飯一邊解剖尸體,還請了一組畫家在旁邊給他繪制解剖好的人體、組織、器官
這份繪制工作不但超級重口,還得動手能力極強。有時不得不先刮下筋膜,然后鋸開骨頭,畫家們才能畫出精細的動脈圖。
成田等人都是他來到這里之后雇傭的畫家,作為知名的醫生,他幾乎把全部的財產都用在解剖事業上。
“冷柜里都已經放不下了,要不然最近就不收了”
看著解剖臺上堪稱完美的尸體,彭科福有點舍不得,唯恐錯過了購買其它尸體的機會。
“要不然,去租一個冷庫吧,”
彭科福自言自語道。
貝專納特別區不僅有煤礦而且畜牧業發達,因此盛產牛肉,當然也就有數量眾多的冷庫。面對解剖室尸滿為患的局面,彭科福就選擇了租冷庫存放尸體。
在隨后的日子里,彭科福繼續帶領著十幾名助手,和繼續解剖研究著尸體,而畫家們則在一旁描繪著精美的畫作,這些畢業于江戶或得長崎美術學校的畫家們,并不知道自己繪制的這些精美的圖畫是什么。
但是僅僅只是幾年之后,正像彭科福說的那樣這是大明醫學界獻給全世界醫學界的禮物人體解剖學圖集,一經出版就被外科醫生一致認為是地球上最美的人體工具書
書中每一頁、每一幅解剖圖的細節和色彩,即使現在看來也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精致
一幅內臟部解剖圖竟擠下了300多個標注,很多專業名詞也是由彭科福首創,是人們從未聽過的。
解剖圖里的皮膚、肌肉、軟組織、神經、器官、骨骼每一筆都繪畫得無比細致而精準。
這本書在醫學界引起的轟動是前所未有的,甚至有許多醫生認為,它的出現推動了外科醫學前進了三十年徹底終結了外科學的蒙昧時代
只不過,沒有人想到這一切,始于貝專納礦區附近的一棟不起眼的兩層的小樓。也沒有人想到,僅僅幾年之后,這里就成為大明最大的外科學術中心,大明的幾乎所有外科醫學生,都在這里的解剖室進行研究和學習。
當然了,這并不意味著彭福科的研究是順利的,資金一直限制著他的研究,又一次,在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后,稍作清洗之后,他就再一次提筆給皇家醫學會會長寫信,強調解剖學在外科學中的重要性,希望能夠得到醫學會的資助。
當然了,他也沒有忘記向殖民地當局申請資助,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