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把文明帶給了世界
這個文明不是歐洲人自詡的那種“文明”,而是真正的文明
或許帝國是在征服,是在侵略,但是絕對不是奴役。
很多歐洲人他們之所以找不到答桉,并不是因為沒有答桉,而是因為他們不能夠理解那個答桉。
其實答桉就在華夏的傳統之中“撫有蠻夷,以屬華夏”。
對于盎格魯撒克遜人、對于歐洲各國來說,他們的征服是什么就是為了奴役,為了掠奪,早在羅馬時代,羅馬人進行戰爭的目的是什么
是為了掠奪奴隸,是為了掠奪土地。
而相比之下,周天子分封諸侯與四方,諸侯們在干什么就是在“撫有蠻夷,以屬華夏”。
就是用先進的文明教化四夷,令他們歸屬華夏,最終融合成為華夏的一部分。
正是這種本質上的差距,讓兩者的行為產生了本質上的區別。
“
東曰夷、西曰戎、南曰蠻、北曰狄”。”
在應天大學國學的課堂上,柳重教這位大院君李昰應一起流亡的大明的朝鮮大儒,在黑板上寫下了這么幾個字。
然后他反問道。
“四夷,是古代對中原周邊各族的統稱,即東夷、南蠻、北狄和西戎的合稱,亦泛指外族、外國,從地圖上來看,四夷皆在中原周圍,而今之江蘇、陜西、北直隸、山東以及湖廣等地,皆為四夷之地,那么如今四夷何在”
“四夷早就融入我華夏之中,孟子梁惠王一書中有“位中國而撫四夷也”,所謂“撫”,就是撫慰,以我華夏文化教化蠻夷,令其擺脫茹毛飲血之蒙昧,歸屬文明,這也就是“撫有蠻夷,以屬華夏”,最終經過千百年撫化,四夷皆融入華夏”
學生的回答,讓柳重教這會儒學大師深以為然的點點頭,作為一個原教旨中華主義者,對于“撫有蠻夷,以屬華夏”這八個字,非但不會排斥,而且是發自骨子里的認同。
幾百年來,朝鮮自稱“小中華”,并且以此為榮,可是骨子里,他們更渴望真正的成為中華的一部分,就像現在的日本,不,像東瀛一樣,現在可不就是“華瀛同宗,歸屬華夏”嘛。
在接下來的課堂上,柳重教從“教化”講到“華夷之辯”,講到了“夷狄而華夏者,則華夏之華夏而夷狄者,則夷狄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