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十五年6月,巴塔哥尼亞特別區。
在高原腹地的荒原上,散布著一些綠洲。生機盎然的綠洲與荒涼的荒漠形成了鮮明對比,而在這片綠洲之中,聳立著一座歐式的小鎮。
按道理這樣的小鎮是不應該出現在這里的,畢竟,這片上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早就劃為軍事用地。軍事用地意味著就是軍事禁區。而小鎮邊緣的數道鐵絲網墻,也在提醒著別人這里是軍事禁區。
鐵絲網外哨兵來回巡邏著,這些哨兵穿著與帝國陸軍相同的軍裝,但是他們的帽徽、臂徽卻截然不同于帝隊,這里帝國調查部的情報學校,守衛這里的衛兵,當然不可能是帝隊,而是調查部自己的內衛軍警。
早在1865年,基于情報工作的需求,朱大皇帝借鑒后世的蘇俄經驗這個經驗主要來自電影,在南華建立了一套劃時代的特工培訓體系特工學校。
所謂的特工學校,并不是一所簡單的學校,而是一座城鎮。學校往往設立于軍事禁區腹地。
位于巴塔哥尼亞高原的這所特工學校,占地面積的約三百五十平方公里,和其它特工學校一樣,這里與其說是學校,倒不如說更像是一個微縮的城市,這所學校培訓派往歐美白人國家工作的特工,它能夠給予每一個學員有關英語、德語、法語以及西語等歐洲國家系統性教育,學校的東北部是英國部分,北部則是美國部分,西北部則是德國部分。南部是法國以及荷蘭、俄羅斯、拉丁等部分。學校的每一個部分完全與別的「國家」隔離開來,形成各個互不相連的城區。
學校里的特工來源是多樣化的,其實早在線1862年,駐歐美分公司就有意的收留街頭的流浪孤兒這個時代,歐美各國的街頭,這樣的流浪孤兒簡真不要太多,男孩、女孩可以說是應有盡有。
他們在南華的專門學校里接受基本的教育,其實剛開始的時候,還沒當皇帝的朱大老板之所以這么做,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時代白人歧視東亞人,為了方便海外的經營活動,需要培養一批白皮黃心的代理人,所以才會授意分公司收容孤兒,在南華教育他們,目的就是給自己培養打工人。
可是慢慢的隨著時間的變化,需求也發生了改變,「打工」學校里最優秀的一些學生,被派到特工學校學習,學習如何成為一名「外國人」。
每一名進入特工學校的學員。不僅僅被要求只準講選定國家的語言,還需要學習選定國家的生活方式,培養他們的生活習慣,不準他們說一句中文或其它語言。
他們必須要在這里忘記自己南華人的身份。從來到被嚴密保護的特工學校之后,他們就改變成另一個身份,成為另一個國家的國民,事實證明,經過三到五年最多以至十年八年的學習和訓練之后,這些特工就會習慣于這個新的身份,在他們的腦海中已經完全適應和接受并習慣了這種新身份。
即便是將來這名特工在國外潛伏時,被駐在國的反間諜機關逮捕。他們仍然會牢牢記得自己接納和適應的身份,即便是酷刑、催眠之類的手段也不會讓他們供出自己的真實身份。
在冷戰期間,大毛曾經向美國以及歐洲派遣了上萬這樣的特工,他們的代號叫「潛水艇」,就是長期潛伏,像駐在國的普通人一樣工作、生活,當然,他們會根據指示進入某些特定的機構,從而獲取各方面的情報。甚至直到大毛解體后,那些潛水艇仍然發揮著作用。
對于學校里的學生來說,他們當然不知道這一切。他們只是像普通的青年人一樣,在這里生活、學習。
訓練結束之后,穿著一身厚實秋裝的皮爾森,直接去了鎮子里的書店,推開書店的玻璃門時,清脆的鈴聲讓書店店員戴森抬頭沖著他笑道。
鑒于大
環境如此,
「下午好,皮爾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