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是做夢一般,大量的信息與場景穿插在了阿尼姆斯菲亞的腦海中。
雖然能夠理解這是伊麗莎白·巴托里的過往,但其中依舊有他理解不能的地方,一些令阿尼姆斯菲亞困惑的地方。
與神明不一樣,科學家與魔術師總不是全知全能的。
不過,‘奧卡姆剃刀’的狀態基本穩定,依然能進行下一步的操作。
無論怎樣,目前的當務之急還是從assass的寶具中脫身。
“吸血鬼【卡米拉伯爵夫人】,最早起源于在十七世紀初被囚禁在恰赫季斯城堡中直到死亡的伊麗莎白·巴托里。”
伴隨著阿尼姆斯菲亞的話語,數道貫穿于assass靈體的白色光線迅速延伸,成為了平面。
散發著淡淡熒光,宛若被人精心搭建出的純白撲克塔,半龍的半吸血鬼就位于其中。
盡管看上去被切割成了數塊,但‘奧卡姆剃刀’并不具備著實體,也同樣無法被觸碰。
光線也好,平面也罷,只是單單的穿過了她的靈體,如同不存在于這個世界中一樣,僅此而已。
可仔細看去,縈繞著微弱白光的平面實際上是由眾多豎向排列的‘弦’所組成,每當阿尼姆斯菲亞的話語落下,弦就會隨之顫動改變,好像織布機一般。
而身處其中的assass就是這臺織布機上的布。
“然而那終究是流傳于鄉間的傳聞,直到最后,伊麗莎白·巴托里都未被判處有罪,也未能找到足夠客觀的令人信服的證據。”
不知為何,負責主審伊麗莎白·巴托里一案的時任帝國首相喬治·圖爾索始終沒有作出判決。
恰赫季斯城的傭人們在交出口供之后也被迅速的處死,讓人不得不懷疑嚴刑逼供的可能性。
唯一留下實際證據的,只有一位當時在城堡內渾身上下都是傷口,奄奄一息的少女。
平面不斷改變著,上下起伏的‘弦’如同被擊錘敲打著的鋼琴線一般,只是看著也感覺能譜寫出樂曲。
樂譜也好,詩歌也罷,又或是0與1組成的代碼。本質上都是信息的傳遞,從者的靈基內也自然包含著大量的信息,從者的靈基就是生物的基因。
英靈就是被靈基中的信息所決定好的程序。
改變,自然也不是不可以的。
但阿尼姆斯菲亞目前還沒有研究到英靈是用怎樣的一種‘程序語言’編寫出來的。
那太難了。
“奧卡姆剃刀”能做到的,也僅僅是將因為人類認知而出現的偏差找到并去除。
【無辜的怪物】無疑就是一個完美的對象。
“真正的吸血鬼卡米拉被世人所熟知的時機是在公元一八七二年,在愛爾蘭女作家喬瑟夫·雪利登·拉·芬努發布的小說《卡米拉》中登場。”
說起來《德古拉》的作者也是愛爾蘭人,愛爾蘭人還真是罪孽深重。
“《卡米拉》比小說《德古拉》的出現還要早了二十五年,盡管吸血鬼的形象大多以弗拉德三世為原型,但卡米拉無疑才是更早出現且被人類所熟知的‘吸血鬼’。”
白色表面上的部分弦就像是被某人拽住了一樣,緊緊地繃直,不再顫動。
阿尼姆斯菲亞也確實抓住了assass靈基中屬于‘吸血鬼’的一部分。
“死徒確實存在于世界之上,作為不為人知的生物悄悄生存著。然而,我卻有理由相信吸血鬼只是小說家們以死徒的傳說為原型創作的形象,是在被愚昧無知的一般人知曉之后于現實中幻想出來的存在。”
那么結論十分確鑿,剃刀已經架在了緊繃的弦上。
“‘吸血鬼’,根本就不存在。”
阿尼姆斯菲亞淡淡的話語落下,弦應聲而斷。
隨后斷掉的‘弦’如同升華的雪花一樣緩緩地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