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花郎
又過了五日,白小山和另外幾位成績好的考生,參加最后一次殿試。
金鑾殿上,皇帝一連出了三個題目,讓眾人當場作答,亦是辯論。
白小山畢竟是長在農家,家里又經營生意,故而對農桑和經濟發展這一塊,很有自己的見解,便是讓一些大臣都不得不另眼相待。
但涉及到政治問題,白小山則是要遜色幾分,一個貴族公子哥反倒是侃侃而談。
最后那位貴族公子得了狀元,倒不是他真的比白小山優秀多少,而是他的年紀可以做官,再加上家族的因素,皇帝便偏頗了幾分。
一位不惑之年的學子,則是給了個榜眼,白小山成為開國以來年紀最小的探花郎,剩下的能進金鑾殿答辯的考生,則是前十名的進士,日后也必當有所作為。
皇帝當場便給一眾人都安排了官職,最好的是從六品的編修。
“白探花,你想謀個什么官職?”皇帝看著唯一一個沒有官職的白小山,竟然帶了幾分逗弄的語氣。
實在是白小山一直保持著淡定的姿態,讓人覺得有趣,想看看他露出和年紀相符的神態來。
“回皇上,學生年紀尚小,想外出游歷一番,增長見識,看看大好河山。”白小山恭敬的回話。
眾臣只當白小山是有自知之明,以他的年紀可不就是不能為官嘛。
“白探花是紫東城下屬的村落人士,可聽說過如意縣?”皇帝漫步盡心的問道。
白小山不明所以,但還是點頭道:“學生聽說過,天災之時,那里安置的災民最多,且賊匪眾多。”
皇帝的問話,本就讓文武百官心思各異,聽到白小山這么直白的回答,一個個更是豎起耳朵等著
看好戲。
“既然白探花對如意縣如此了解,那朕便放心了。”皇帝滿意的點點頭,對殿上一眾不明白他放心什么的目光,心中更是得意,“白探花聽旨。”
白小山垂首跪地,眉頭卻輕輕一皺。
“學生接旨。”白小山俯首道。
“白探花學識出眾,對民生更是了解透徹,有體恤民生之德、治理一方之才。適逢如意縣縣令調任之期將至,朕命你三個月后到如意縣上任。三年期滿,若如意縣能繁榮富庶,路不拾遺,朕便調你入京為五品撰修,領旨謝恩吧。”皇帝大手一揮道。
其他人的官職,皇帝還會象征性的詢問一句是否合意。
到了白小山這里,卻不給任何人開口的機會。
白小山語氣平靜的領旨謝恩,面上神色依舊沒變,內心卻是復雜極了。
終于當官了,雖然只是縣令,可也是正經的
官身,距離家里也不遠,日后不愁不能為姐姐們撐腰。
可皇帝說的那些話,和他有關系嗎?什么叫做體恤民生之德、治理一方之才,這分明是夸贊那些有功的地方官員的。
白小山悟不透皇帝的用意,便是滿朝文武,又有幾個能真正的懂得帝心?
沒人敢問皇帝,便都把視線投注在白小山身上,心中卻各有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