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縣制的劃分倒是很簡單,就按照陽間的城池來算就好了,人多的地方偷偷設下城隍廟,死了人就近抓來審問,完美。但是地府又沒有薦舉制,人間的官員大部分質量存疑,少部分好到不行的死后又不愿意工作,好難辦。
嬴政差點就說他們沒認真看自己寫的策論想到了寫的很清楚你們看東西算了忍了忍了。他又重新說了一遍“清點所有考過了判官考試但沒來工作的人。”
譬如說劉弗陵,現在還在快快樂樂的當著城門校尉,聽扶蘇說他樂于看城門口百姓的悲歡離合,尋仇、家人死后重逢、倆仇人同歸于盡死后繼續打。這究竟有什么意義他有能力,就該去工作。
“從校尉和曾經做過校尉的人中提拔。在門口貼召賢榜。”
閻君們想了想,好麻煩,生前真沒干過招募人才的事,死后做的其實也不咋地,好些個人都只想隱居不想工作。
他繼續說“有道是千金買馬骨,只要寫明白城隍的職務和爵位和俸祿,以及一些專供官員的奇珍異寶羅列出來,自然有人應召前來。要招賢得修造黃金臺廣而告之,要讓士兵努力作戰得數著人頭給人加爵位,現在這樣不已名利爵位誘惑,也不給人施展才華的機會,指望這些鬼魂什么都不為,就為了報效閻君,這太可笑為難他們。
人才永遠不缺,難的是識人用人。再有一點,昏君手下倒不乏名臣,只是被殺了心寒,不敢再為官。孫皓曾有一個大臣陳聲,孫皓的妃子派人上街搶掠百姓財貨,被他繩之以法,孫皓鋸下他的頭,棄尸山腳。車浚也很好,因治下大旱他拒不繳緡錢,被殺。凡此種種,不可枚舉。像是這樣的大臣,若令其安心,可用。還有些賢才,終生不曾入仕,應該讓許劭、司馬徽等人來點評舉薦人才。”前者是說曹操亂世奸雄的,后者是舉薦了諸葛亮和龐統的人,這種識人之明很不錯。
閻君“說得好說得對”
“我覺得你負責招賢就挺好。”
“同意。”
“真專業嘿。”
“我也同意。”
“哇我們之前有叫人來當判官嗎”
“好像沒有,來的人要么是一腔正氣要么是窮。”
“不愧是你啊,能把六國的人才都劃拉來給自己用。”
“這些人居然是不安心啊,我沒想到。”閻君們光想著自己很好,可以以德服人,忘了讓人吹自己一波。
嬴政謙遜了兩句,不由得想起當年因為生氣和受人挑唆,下了逐客令,要不是李斯的諫逐客書想起李斯真是令人難過。多么干練的一個人,非要和趙高勾結。
其實每一個開國皇帝都非常善于給自己劃拉人才,劉邦、劉秀或是曹操、孫權到這里來,也能給出同樣的建議,但是他們或是懶得出來工作,或是出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