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姐妹二人的神態古怪,一個含怒注視著前任兒媳現任情敵,另一個則略帶點羞愧和驕傲的回避。這羞愧大家都能理解,但是驕傲有些沒來由。
等了一會。其他皇帝問“還不開始嗎”
“我們就是為此而來。”
“別覺得自家丑事不能拿出來與人分說,你們小時候先學的是我們家的丑事。”唉,誰家皇帝開蒙不是史書呢
“楊氏五家做的事人盡皆知,權傾朝野,逼走權臣,公主駙馬都不敢得罪,嘖嘖,非同小可啊。”
“高祖楊汪,字元度,祖籍弘農華陰,官至隋朝的上柱國、吏部尚書。明習法令,果于剖斷。與百官論學論儒,無人能敵他。后被李世民所殺。”我懷疑我那個偷偷改名的同僚就是他。
李世民想了想“我忘了。應該是的。他的文章不錯。”
武曌問“曾祖楊令本,貞觀年間官庫部郎中、金州、沂州刺史,是個廉吏。
父楊玄琰,官蜀州司戶,刺史衙吏,開元十七年,因罪下獄,卒于獄中。
時年楊玉環十歲,由叔父楊玄璬,河南府士曹參軍撫養。是不是”
別看這官職不高,家里可不窮。弘農楊氏的分支,名望很高,家傳的做官治民的學問,甚至不能算是落魄貴族,只是暫時在蟄伏的貴族。公主結婚要請一個士曹參軍養在家里的侄女參加,惠妃和皇帝一說要這個兒媳,皇帝就同意了。為什么
只因為她姓楊,然后才是生的貌美,能歌善舞,善于吟詩作賦,才華橫溢又伶俐。
楊玉環含淚頓首“是。我父祖若知陛下掛念他們,必然感激不盡。”
李淵問“你讀過書么”
“讀過一些。上過私塾。”精通音律就得讀書學詩,這樣才能體會其中境界,融入樂曲中。
“既然讀書就該知禮。”
楊玉環抽泣道“三郎對妾一片赤誠,百般哀求,又以勢相逼,妾承受不起,只能依從。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到如今落得如此下場。當初在馬嵬坡,飲了金屑酒不見效,又被人縊殺。妾悔不當初。”
武惠妃言簡意賅“呸說什么悔不當初,你怎么不殉情呢”
“我若死了,恐怕壽王也不能”
武惠妃“呵呵,人不要顏面嗎他接連遭遇不幸他心里一定難過,和死了又有什么區別。”
楊玉環反駁道“螻蟻尚且偷生,何況是人。”
李世民打斷她們“閉嘴。列女傳沒讀過沒學過母儀、賢明兩卷長孫皇后的女則為天下婦人之原則典范,足與周禮比肩,教后妃如何勸勉皇帝約束家人,朕刻印刊行天下,你也沒學過”
這要是個鄉野村姑,大字不識幾個,貪心不足還能理解。學過道理,偏偏不做,這就該罰
唐太宗的帝范和文德皇后的女則堪稱模范皇帝工作手冊和做皇后的原則干奧利給別名如何哄好丈夫、管好孩子和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