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修史的人,誰私心不重司馬遷把阿政都寫成怎么樣了”
“這倒是。”所謂的千秋評判,大多是史家筆墨,可以給人定性,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形象,這權力其實不小。
喝著酒一頓閑扯,從武后一個人有本紀和列傳開始閑聊,說道歐陽修若在武周朝,不知是效忠還是歸隱。
武曌自從經過五代十國之后,認為大臣們比起尊嚴更在意生存需求,當然了人都是這樣。
三人各有各的信息來源,但呂雉的來源是官方“宋祁此人性格懶散。”
“主編”
“對,編修了七年,未見成果,趙禎派人去催促,他說秋天出成品。”
長孫無病開始笑。武曌心中疑惑,我錯過了什么消息
呂雉也樂“過了三年多,趙禎讓歐陽修加入編修。這才成書。”
武曌驚的瞪大眼睛“好慢”這個速度完全能不能接受啊趙禎真有耐心。
李淵李世民李治三人各自去找自己的友人,看完本紀就氣的頭疼,等到看完了全部,對照著看,看的他們都想親自寫一本史書反正現在有空。
李淵拍桌“一個個都在隱沒朕的功績,到底有沒有人記得我才是開國之君”
“我記得主公,永遠都記得。”
“朕的詔令文章都被刪了”
宋祁和歐陽修在搞文化運動,對唐朝的駢文很鄙視,刪了一部分詔令,改了一部分的文風,也不管唐朝的原文,非要給改動一下。就是討厭駢文。
李世民拍桌“打高麗打的很好打的對朕從來沒有后悔過稍有瑕疵不代表后悔只是沒有滅了他們覺得不快活。我大唐的文臣一個個也是能征慣戰,哪像宋朝的文人,手無縛雞之力。”
唐朝的文臣是什么樣呢就是體力比武將稍弱一些,基本上個個都懂拉弓放箭,也能在陣前指揮,臨危不亂,最起碼在李世民時期是這樣。凌煙閣里的文臣,最弱的也懂化裝潛入。
唐太宗本來覺得宋朝還不錯,在趙禎繼位的那一刻,就已經超過了五代十國的合計年份。但史書中的態度就是朝廷的態度。
杜如晦勸道“息怒,這件事有內情,聽我慢慢道來。”
“你說。”
“宋朝文臣主和。您可是主戰派的,宋太宗、宋真宗兩次親征”掌握話語權的文人不贊同打仗,那么政黨傾軋就牽連到歷史評價上了。唐太宗是堅定的主戰派,在這時候他就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皇帝,而是皇帝是否親征這件事的風向標。
要提到為什么大批文人主和,那就得說到南北兩黨。所謂的新黨舊黨,主要組成部分是南人和北人,不只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打仗對南方人的利益有利,打仗對北方人的利益有利。名義上同為宋臣,實際上各有私心。就好比是檀淵之盟前,江南王欽若希望皇帝去江南請幸金陵,四川人陳堯叟請幸成都。寇準作為一北方大漢,軍中代表,建議皇帝直接去干
只有戰爭才能給軍隊帶來好處。平時都會被克扣軍餉軍需,被挑剔,非得是打仗才能揚眉吐氣,大展身手。但是呢,打仗時立功的是武人,文人們雖然不敢上前線,但是很善于批評,認為國家棟梁的風頭被搶了,認為武人需要監督批評。
高士廉和另外幾個人把當前朝政黨派簡化成一個坐標軸,潘美和楊業在不遠處喝悶酒,聽了全程,十分難過。
文武和南北兩種立場就變成了北文北武,南文南武。
然后北文和北武互相鄙視但支持,試圖排擠南人,看南武的戰斗力來鄙視。南文對南武鄙視,不怎么支持,并極力打擊北武。北武對南文南武蔑視。南武對此痛心疾首。
李世民看向窗外,好多草
舊唐書本紀部分近三十萬字,到新唐書僅剩下九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