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和朱元璋兩個人非常相似。
但白手起家的人更愿意和貴族吹噓一下自己比你老子比你祖宗都厲害,之前遠程互吹對方,其實是夸贊自己,現在倆人面對面,不知該從何說起。
說對方治國的政策方略,又遠遠算不上贊同,甚至可以說是風格迥異。
劉邦信任丞相,朱元璋直接廢掉了丞相,自己干丞相的活,劉邦沒少在背后嘀咕累死你個傻小子。
同樣是分封諸侯王,劉邦覺得他給異姓封王這一點簡直是自取滅亡,養子怎么了瞅瞅隔壁這群養子。朱元璋覺得他分封功臣時小心眼,你先封了,誰瘋了,再殺,多簡單的問題。
唯一的共同點是都有開國功臣謀反,劉邦又不想說自己想殺樊噲沒殺成的事,也覺得他殺李善長殺的過分了,藍玉倒是該殺,蓄養了幾千義子養子,這就是要謀反,只是株連太廣,你們那會不缺人口嗎。但在靜觀后效之前,說不出究竟是誰對誰錯,執政者不是每次都能猜到自己行為會帶來的結果。判官們經常得申請閻君親審,就是因為他們判斷不出究竟該從出發點、還是從結果來審判。
劉邦也不是隨時隨地的罵人,大氣的端著酒碗“你的皇后好啊,真賢后,母儀天下莫過如此。”
朱元璋心說是啊,我又不想換太子,哪怕兒子死了都得讓孫子繼位,不讓別的兒子來。別的女人就隨便睡睡罷了,還是和皇后在一起恩愛又舒服,她安心,我們夫妻倆當然過得舒服,夫妻都不和睦,家宅不寧。
“好眼力你若夸我,我得謙遜兩句,夸秀英,說得對”
“比我原先那個缺德娘們好多了。”
“呂后總比武后好一些。”
“嚯,這倒也是。呂雉的姿色可不如武媚娘。”
二人在一起罵了一會不聽話又廢物的混蛋兒子們,生的多生的少都不重要,得頂用。“老弟,你將丞相大將軍、后妃亂國的弊端都回避了,只留下藩王戍邊,不擔心變生不測么”
劉邦當年沒用藩王戍邊,但是他讓幾個藩國坐落在比較偏遠、鞭長莫及的國土上,送過去的雖然都是不怎么喜歡的兒子,但計劃中是放一個諸侯過去,就能把當地鎮壓住,以免前朝的貴族本朝的豪強發展壯大,計劃中是諸侯們槍口一致對外。然后亂成什么樣人們都知道。
朱元璋微微一笑,乖孫子也曉得要削藩,朱允炆跟他說過,要以德服人,用禮來約束藩王們的行為,犯法時就削減屬地,更改封地,實在不行才能拔刀相向。
這孩子很聰明,輔佐他的都是大儒,不會做蠢事。
“剛死的時候適應嗎”劉邦嘆了口氣“陰間對咱們皇帝很不客氣,你一時半會還出不去。兄弟,你現在這是龍游淺灘。人都說天高任鳥飛,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朱元璋暫時不想出去。如果李善長胡惟庸為了保護皇帝,去輔佐藍玉,朕還給他送去幾萬反賊部隊,藍玉的莊戶假子數千人,這些人中,起碼有九成是真該殺。藍玉桀驁不遜,屢教不改,麾下的士兵莊戶只知道藍大將軍,不知道有皇帝國法。
現在如果再見面,父子轉為仇寇,不安全。“好,承老哥哥吉言。我先安安穩穩睡幾年,再圖大計。以往啊,諸臣未起朕先起,諸臣已睡朕未睡。困了好些年,終于長眠于地下。”
“在這地方也能睡安穩嗎”
“我以前吶,天為帳幕地為氈,日月星晨伴我眠。”朱元璋沉吟剎那,想起來那句詩“此心安處是吾鄉嘛。皇后,我又餓了。”
馬秀英略帶喜愛的應了一聲“眼前就是今日祭品,不夠么,你想吃什么怎么上了年紀反倒挑食”
“不用你做什么吃食,過來坐這兒。”只是想看著皇后吃飯,她看起來就很下飯。
劉邦“陰間對你的評價褒貶參半,光是把人殉葬這事兒,影響可不好。尤其是你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