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雉和劉徹從未如此團結過,劉邦倒是經常面對這種危險的境地,泰然自若的應付了二人,他的段位更高,讓他們倆自己回去思考,漢高祖的帝炁應該如何運用在戰爭中。
別的且不說,單是變化無窮這一點,就叫人覺得很神秘,似乎真的是超越常人。
給漢武帝講經的神鬼方士也不知道世上還有這種帝炁——總共才有四個樣本。但就連神仙也不是都懂變化之術,變化是一種需要專門學習的學科,幾乎銷聲匿跡,據傳掌握在少數人手里。這東西總讓人覺得掌握了就是用來干壞事的,所以并不推崇。
謀臣們也遠遠的看到了山崩地裂,越發驚懼與陛下的神威,還是不能不問。
嬴政給他們講了事情經過,本來是不想打的,只可惜閻君給出的條款堅決不更改。即便是當初的屬國,國中也可以自治,朕焉能徹底遵照陰律,又不派人去招攬百姓呢?
這連毒計都算不上,太直白,太蠢了。
這次交鋒,就當是改造地理地形。
“陛下,上兵伐謀,其次伐交。”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迄今為止還沒有超過《孫子兵法》的兵家典籍(在其后的兩千年里也沒有)。軍事理論的發展來源于戰爭,戰爭是為了擴張的利益。在人間打仗要花錢,在陰間君王大戰倒是不費錢,可是對地形造成極大的破壞,還會導致人心惶惶,驚懼不安。
總體來說,能通過坑蒙拐騙和游說解決的事,最好不要動武。如果動武而沒能獲得城池土地和百姓,那就算是輸了。陛下這次交鋒,只是戰爭的開始,并不是結束,接下來需要面對的事尚不確定。
派出去探索的人帶著訊息回來了,再向外深入荒漠五千里,就能觸及地府的邊緣,另一個地府。
謀臣們還在勸說他,雖然我們有一代代父傳子子傳孫,一代代找過來的兵源,雖然陛下很強,但現在還不是翻臉的好時候。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王會盟一千多次,戰爭七百多場。
換句話說,在斷斷續續的打了七百多場之間,還會盟了一千多次。
一邊打一邊開會根本不是問題,問題是有沒有能力繼續前去會盟,還有一點是,根據多年來對這十二位閻君的追蹤調查,他們確實是質樸天真,也就是說他們雖然親身經歷了,卻未必能想到繼續會盟商談,一邊打一邊談的事。
謀臣中說的最有道理的一個人,帶著秦國的船和滿滿一船的藥材、美酒,還有一個絞盡腦汁逃到秦國藏匿起來的重犯,啟程趕赴都城。
船和酒是送給受傷閻君的禮物,重犯則用以致歉——陰律施行了千年,值得尊重。
謀臣依然是巧舌如簧,巴拉巴拉一說,忽悠的閻君覺得秦始皇和自己是同一陣營的,漢朝皇帝才是另一個陣營的,他們不僅抵制這三條新要求,還很清醒識大體的抵制了推恩令,就連漢武帝都沒有分走呂雉的權力。
而閻君——已經被呂雉利用了,他們送過去的人只讓漢武帝沉溺在修仙中不問朝政,卻加強了呂雉的集權。
他們想了想,這個女人不善于打仗,尤其不肯輕啟戰爭,比另外倆男子更令人安心。
正想到這里,呂后也派了使者前來致歉和送禮。
那些堪比毒藥的玉樹果實就暫時擱置起來,用毒藥害人雖然好用,卻會影響自己的心性修為。況且有些事只有‘不做’和‘一直做’的區別,一旦用了第一次,往后就會習慣性的繼續做。事情發于末微,不能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