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仇大恨面前,叨逼叨完全沒有用。
就是打金國,咬死了要打金國,金國派了無數細作瘋狂散播謠言鼓動人心,弄的人心惶惶,一起宣戰打不贏,又好像打其中任何一方都是向另一方低頭,為了讓宋人手腳之亂,遼金兩國一起努力,激發宋人對所有外國的仇恨。
不只是直接交戰、敲詐勒索的遼、西夏、金三個國家,以前那些八竿子打不著的皇帝,都要硬扯一個侮辱宋朝和宋人、覬覦宋人技藝高超物產豐富想抓去當奴隸的問題。
此舉不只是為了擾亂軍心民心,更是期待趙匡胤能為了穩定軍心說出他帝炁的作用。
金人很迷戀他的香氣,私下也有猜測,可能是他重文輕武,就有了些翰墨香,但這玩意必有用處,肯定有神異之處。就像是李隆基的鼓——別人都以為那鼓沒有特殊用處,其實是他們不知道,那鼓的音色勝過陰間陽間的一切鼓,使人聽了如聽仙樂耳暫明。
趙匡胤自從確認了香氣的作用之后,就對自己的香氣愛若珍寶,這香味只消磨別人的斗志,不會消磨自己的斗志。像寇準、王安石、岳飛等立場堅定的文臣武將也拿來試過,會稍微削弱一點殺心,但斗志依然在。
即便是國內民心渙散,軍心動蕩時,他也告誡左右,這機密絕不可以外泄。等到戰場上神兵天降,和劉娥打一波配合。
他只是約見了耶律阿保機,和他歃血為盟,發誓一起針對金國,在我們打金國期間,任何矛盾都是次要的。旋即誓師出征,以岳飛為元帥,統帥三軍。
和此前所有驍將一樣,岳飛的背嵬軍依然追隨他,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他在北宋將領中未必名列第一,但名聲最大。
趙匡胤就是登臺拜帥、誓師出征時封他為武王,民心大振,軍中隱隱有些爭風吃醋。此舉在實行之前爭議很大,可是誰都沒想到,這樣一來,有不少陷落在遼金兩地的百姓,本來膽怯的留在閻君治下,或是投奔到漢武帝、唐太宗這里,聽說他們打仗總能贏。現在一聽說岳飛被平反封王,紛紛扶老攜幼前來投靠宋朝。
宋朝在仁宗之后,就因為賦稅太高,導致很多百姓生前當了流民,死后也不想去,跑來投奔宋國的鬼魂越來越少。
單憑岳飛一己之力,把百姓的人數翻倍。
這就有人開始酸他,暗戳戳的和趙匡胤說:岳飛將來可能想要取而代之,他有這個基礎。一半百姓是為了他來的,您品,您細品。
趙匡胤:“這個人是金國派來的細作,和秦檜一樣。”
王對王,將對將。
這是兩個不同的戰場,皇帝互拼占據了一半的戰場,將領卻能帶兵攻破各個城池,搶走里面的百姓和錢糧。
單點突擊時有孤軍深入的危險,拉長戰線會導致分兵,但這兩種戰法也有妙處。
留下了趙煦趙頊看家,早有別的朝代,試圖讓宋成為附屬國、臣國,唐朝甚至還用‘只要你答應成為屬國,我們幫你打遼金’作為利誘,趙匡胤始終不愿意。帶著劉娥走了。
完顏阿骨打:“行吧,沒能挑動內亂,知道他們明確的出征日期和攻擊目標也行,這都是軍事機密呢!趙匡胤不敢再失信于民。”
完顏晟:“真可惜,趙光義沒出來。”他要是出來了,我往陣前一站,他們的心都要碎了。
“哈哈哈哈哈。”
別的皇帝們議論紛紛:“趙匡胤一直在打西夏、打遼國,我們怎么總覺得他不愛動武呢?是不是人間的行為和陰間的影響弄混了?”
“應該是。趙匡胤不弱。”
“哎,這固有印象可不好,容易判斷失誤。”
李世民都急得慌:“你突襲!突襲啊!”誓師出征之后誰規定皇帝必須跟著大部隊行動?唉。
武曌:“陛下急什么?”
李世民頭疼的躺著,被兒子揉頭:他要是愿意成為屬國,我教他怎么突襲。
長孫皇后:“趙匡胤心高氣傲,你非要屬國么”
“秦始皇能有曹魏作為屬國,漢朝能有劉漢作為屬國,我怎么就沒有呢?”這在尊嚴方面有點欠缺,屬國這種東西,證明了一個國家夠不夠大,夠不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