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可惜這位棋迷話音未落,李襄屏的手卻再次停下來了,因為他看到對手剛落下的一步棋后,卻是又產生了下“浪招”的沖動。
這時全局還不到20手,對手剛才的那手棋也沒什么出奇之處,算是這個年代比較流行的變化之一。那是一個“倚蓋”定式的變例,在早些年的時候,這個變例由韓國棋手率先下出,又因為韓國棋手成績好,導致這個變化在這個年代流行一時。而對手剛下的這步棋,其實就是這個變例的分歧點,他剛剛下了一步“虎”。
看到這步棋之后,李襄屏心里笑了,當然嘍,李襄屏之所以發笑,不是因為這步“虎”本身有問題,而是對于這步棋的應手,這個年代的認識卻很有問題。
根據這個年代的圍棋理論,如果白棋下了這步“虎”,那么黑棋的下一步根本就想都不用想,先在上面“打吃”一下再說。
這步“打吃”甚至被認為是“僅此一手”,因為黑棋“打吃”以后,白棋的4個子變成了傳說中的“丁四”,這是圍棋中標準的“愚形”啊。
因此遇到這種把對手打成的“愚形”的手段,按照這年代的圍棋理論,那是絕對不能錯過的。
只是來自后世的李襄屏現在知道,這個理論是錯誤的,根據后世圍棋ai的分析,那步“打吃”不僅不是“僅此一手”,這甚至還是一步壞棋。
因為“打吃”一下固然很爽,然而爽過之后呢白棋固然是成為“愚形”沒錯,然而黑棋自己的棋形卻更差,因為那步“打吃”,導致自己產生了兩個斷點,并且無論白棋斷在哪里,問題都相當嚴重,那么這樣的棋形,稱之為“裂形”都不為過了。
而在圍棋中,“裂形”顯然是比“愚形”還差的棋形,這也是圍棋ai認為,那步“打吃”不是好棋的原因。
那么面對白棋那步“虎”,黑棋到底該怎么應對呢李襄屏出手了,他操作鼠標,很冷靜的選擇了一步“下立”。
下完這步棋后,李襄屏還裝模作樣對人老施說道
“定庵兄,你覺得我這手棋如何此手應該是此局面的最佳應對吧”
“然也,襄屏小友休要逗我,此手當然是此“倚蓋”變例之正變,以襄屏小友之水棋力怎會不知”
李襄屏聽了心里大樂,同時也在心里感慨,他當然知道老施肯定會這樣說,因為“倚蓋”是從星位衍化出來的一種變化,因此算是“星定式”的一種,這在中古棋中都算是一個很古老的定式了。
例如明代圍棋宗師過百齡,他一生最愛用“倚蓋”,以至于徐星友在“兼山堂弈譜”中這樣評價他;過百齡一生以“倚蓋”為長城,或以“倚蓋”相加必不肯受也
而在中古棋中,李襄屏剛才下的那步“下立”才是這個局面的正變。
這正好和圍棋ai推薦的下法相吻合
這就是為什么李襄屏心生感慨的原因了。
尤其是當他看到自己落下這步棋后,整個對局室再次像開了鍋一樣熱鬧,廣大吃瓜群眾再次議論紛紛
“這這是什么棋,黑棋該不是滑了鼠標吧”
“哈,這個絕藝有意思,剛才還勸他不要浪,沒想到這么早就開始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