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賽結束后當天晚上,在棋院舉行了本屆“春蘭杯”八強賽的抽簽儀式。
當李襄屏和其他出線棋手站在一塊的時候,他心里很是一番感慨呀。
他感慨的倒不是別的,這次的八強陣容,中國隊是馬曉飛,常浩,加上自己,韓國隊是老曹,大李加劉倡赫,而日本隊出線的則是老趙趙治勛加王立誠先生。
瞧瞧這個陣容,老曹和老趙是“50后”,馬曉飛,王立誠以及劉倡赫是“60后”,常浩大李“70后”,自己則是80后。
這次八強陣容竟然集聚了4個年代的棋手,這在后世是極其罕見的,假如后世有某個比賽出現這種情況的話,那絕對值得大書特書。
然而這種情況在如今這個年代,那卻是非常普通,甚至稱得上是一種常態。比如這次八強陣容產生后,大多數媒體反應都比較平淡,甚至覺得這一輪比賽整體上波瀾不驚,賽前被大家看好的強手基本上悉數過關,沒有哪一盤棋稱得上冷門。
平心而論,現在這年代的這種情況,和后世棋壇的那種情況,到底哪一種更正常呢別人是怎么想不知道,反正李襄屏個人認為,那應該還是這年代的情況更正常一點。
畢竟再怎么強調圍棋的競技性,這依然還是一個比拼腦力的智力游戲,既然是智力游戲,那么一個人在20歲的時候,和他在40歲的時候差距就應該并不大。難道人類一過30,大腦就開始萎縮反正李襄屏是從沒聽過這種說法,這顯然也是不可能。
后世由于互聯網的普及,這讓大家學習知識的渠道更多,接受資訊也更加方便,這倒是為棋手的“早熟”了條件。
比如在這個年代,20歲以下棋手大多只能稱為“新秀”,而到了后世以后,有些20歲以下棋手就能成為人類頂尖棋手,這種情況李襄屏倒是認為正常。然而要說圍棋只是年青人的游戲,人一過30棋肯定就不行,那么對于這種論調,打死李襄屏都不會相信。
他同時也認為,這種情況其實并不正常。
比如在李襄屏穿越之前的世界棋壇現狀,他認為那種情況就不正常。而造成那種不正常的主要原因,就是太過強調圍棋的競技性,比賽快棋化,賽程密集化,本來好好一個比拼腦力比拼智力的游戲,被大家玩成比拼體力的游戲。
造成這一切的始作俑者,那當然就是韓國圍棋界,或者說,這個鍋必須他們來背。
并且他們不僅僅要背鍋,到了后世以后,他們自己也嘗到了比賽快棋化的苦果。
在如今這年代,由于韓國圍棋的強盛,大家常說什么韓國流韓國流,不過李襄屏現在倒是經常想,這世上哪里有什么“韓國流”呀
如果有的話,那么這個流派的技術特點是什么對圍棋的發展到底做出了什么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