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大模樣的攻防,最常見的當然就只有兩種下法,一種是所謂的“淺消”,另外一種那當然就是“打入”,深深的打入。
李襄屏剛才在長考的時候,他用這兩種常規思路考慮過5個選點,其中2個選點是“淺消”的思路,另外3個則是“打入”的下法。
5個選點那當然就代表了5條道路,而每條道路又能衍生出很多變化,然而很可惜的是,反正在李襄屏自己的計算中,他沒找到任何一個能讓自己滿意的變化圖。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李襄屏才想到剛才那步“入界宜緩”的下法了。
因為在他看來,自己剛才之所以沒有找到理想圖,那未必就是那5個選點不行,很可能是現在下那幾個點的時機不行
這種問題在圍棋中當然是很常見的,你同一個選點,下的時機不同的話,那效果可能會千差萬別,你這個時候下是惡手,換個時機下可能就會變成妙手。
考慮到自己都想好了5個點嘛,那對手下一手棋也不可能把所以點都占完,于是就這樣,他決定暫時“等”一手了,等看到對手的下一手棋之后,再來決定自己的下法。
而以上這個,那其實就是“入界宜緩”的棋理了,這是圍棋發展這么長時間,人類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至少到目前為止,李襄屏對此還是深信不疑,所以他剛才才會做出這個選擇。
那么這個選擇到底對不對呢李襄屏自己當然是不知道
至少他下這手棋的時候他自己不知道,不然的話他也不可能出手。
不僅他落子的時候不知道,甚至等他看到張栩的下一手,也就是等他看到全局第52手的時候,他甚至認為自己剛才那手棋可能不錯
因為張栩的這手棋,在李襄屏的預料之中。
這手棋同樣是李襄屏之前考慮的5個選點之一。
嗯,如果李襄屏剛才下這手的話,那么就可以稱為“淺消”,而現在換成張栩下呢這手棋那當然就是“圍”,赤果果的“圍”。
白棋50手加52手,這兩手棋一出現在棋盤,那白棋那個模樣就不僅僅只是“骨架”了,模樣已經完全成型,假如再讓白棋加一手的話,那白棋整個模樣就立刻實地化,他一塊大空就超過黑棋全局實地。
那么在這個時候,李襄屏當然不可能再讓白棋加固一手了。事實上剛看到全局第52手的時候,李襄屏內心還高興,他認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當中。
李襄屏的下一手棋沒花什么時間了,他飛快的落下全局第53手
這一手棋,同樣是李襄屏之前想過的5個選點之一,這步棋在當時下的時候叫做“打入”,到了這個時候下那當然還是叫“打入”。
只不過李襄屏認為,當然同樣都是“打入”,然而這兩者已經有本質的區別。
自己如果前面下這手棋,那這手棋可能稍顯無理,因為李襄屏已經算到白棋一個強硬切斷手段,之后的作戰自己雖然不至于死棋,然而會被對手攻得很慘,屬于那種典型的“不死也要扒層皮”。
然而現在就不同,因為自己剛才“等”了一步,剛才這手棋,其實可以起到一個接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