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的進程和今天差不多,在下午4點多鐘的時候,兩位日本棋手都已經取得非常明顯的優勢,當時的觀戰室甚至認為日本棋手蟬聯6屆“富士通杯”已成定局前5屆富士通杯都是由日本棋手奪冠。
然而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韓國棋手開始發力了,先是老曹施展他鬼魅的翻盤術,在完全不可能的情況下強殺加藤一條大龍,然而殺著殺著,加藤卻鬼使神差的步步退讓,最后不多不少退到半目落敗。
和老曹那盤相比,大劉那盤就更夸張,在棋盤上最大還剩下后手3目小官子的時候,淡路優勢明顯,研究室認為他最少可以贏1目半,就在這個時候,劉倡赫開始打一個“賴皮單片劫”
那確實是個真正的“賴皮劫”呀,因為按當時局面的劫材計算,大劉根本就打不贏,并且就算不考慮劫材問題,淡路根本不跟他打劫,好脾氣的把那一目棋讓給對手,最后也是淡路獲勝。
然而結果呢結果是淡路開劫了,并且在開劫的過程中先自損一目,損了一目之后他再莫名其妙的放棄那個劫爭
嗯,李襄屏認為這幸好也就是圍棋了,這要是其他競技項目的話,那“臥底”這口鍋淡路肯定要背上。
是什么原因讓日本棋手在關鍵時候頂不住李襄屏認為這就不好說,也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解釋清楚。
例如在圍棋界,也曾出現過對日本圍棋這種情況的一些解讀,有些人認為這是因為日本的職業圍棋制度相對比較完善,因為整個制度完善,這就造成日本棋手相對比較安逸,也正是因為這種安逸,就造成他們在關鍵時刻頂不住
嗯,這應該算是那種最典型的中國式解讀了,最后什么問題都可以歸結到“體制”上面,不過還真別說,這種解讀雖然有點繞吧,但聽上去也有那么一點道理。
第2種解讀是認為日本棋手不適應國際賽場這種每方3個小時的賽制,在日本國內比賽中,“大三冠”決賽的“兩日制”自然不用說了,其他4個小頭銜,也就是“天元”,“十段”,“王座”和“小棋圣”這幾個,這些比賽的決賽通常都是每方5個小時左右。
甚至“大三冠”的循環圈比賽,以及其他頭銜戰的“本戰”,那基本都是每方用時4個小時左右。
因此對于日本棋手來說,尤其是那些有資格參加世界大賽的日本棋手來說,這種每方3個小時的比賽,對他們來說簡直就是快棋呀,是這個原因造成他們在最后關頭頂不住。
實話實說,李襄屏個人是認為這個理由有點牽強了,然而這個理由就一定道理沒有嗎那當然也不能這樣說,反正據李襄屏所知,這種說法在日本國內就大有市場。
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那可能就是老趙趙治勛了,在真實歷史中,李襄屏記得好像就在這個時期,日本日本圍棋界曾經組織過一場大討論,討論日本棋手為什么一到國際賽場就表現不佳,老趙就親自現身說法談這事了。
老趙說要下好國際比賽很簡單呀,把“兩日制”的比賽取消,把國內比賽全部改為3小時制的就行,老趙認為只有做到這一點,那效果肯定立竿見影,日本棋手在國際賽場上的戰績立馬大幅度的提高。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老趙還舉了自己的例子,他說對于一個職業棋手來說,“節奏”這個東西其實非常重要呀,比如說他自己當年,一次“兩日制”的七番棋往往跨時2個月左右,那么在這2個月當中,如果抽空去下一輪世界大賽3個小時比賽的話,那他自己就很容易失去節奏
嗯,考慮到人老趙是棋壇的老前輩嘛,李襄屏也無意和他爭辯這種看法的正確與否,事實上他連這個問題本身都不關心,日本棋手為什么在關鍵時刻頂不住,這關李襄屏什么鳥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