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復盤的當然也有翻譯,“體壇”的謝記者對大劉最后一句話感興趣了,由于大劉現在還在參加圍甲,國內圍棋記者都對他很熟悉,因此老謝用開玩笑的口吻問了一句
“劉郎官,那您認為現在的棋,和以往到底有什么不一樣呢”
畢竟還在圍甲賺錢,所以劉九段對老謝還是很客氣,他笑著回復道
“謝記者您難道還沒發現嗎,自從你們的李襄屏出世以后,現在是棋局倒是越來越短了,動堪就在中前盤分出勝負。”
咦聽大劉這樣一說,老謝倒是來興趣了,并且不僅是他,張大記者以及其他韓國記者都來了興趣。
大家一想好像還真是這樣。
比如這次決賽的前兩局,都是100手棋之內就結束戰斗,或者說100手之內就勝負已定,比賽在下午4點左右就結束。
大家再擴大一下回憶,發現李襄屏最近的比賽還真的呈現這樣一種趨勢,就是那種手數眾多比拼官子的棋局雖然還有,并且到現在依然占大多數,但李襄屏短手數的對局確實是越來越多。
印象中至少要比其他棋手多很多。
發現了這樣一個特征,這當然就讓眾多記者來興趣了。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年代的圍棋記者,那其實都是受傳統日本圍棋理論的長期熏陶,而在這種理論的熏陶之下,其實就讓這些人覺得反常。
就拿這次決賽來說吧,在眾記者心目中,這無疑就是當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圍棋較量了。既然是最高水平,那么最理想的模式不是那種“大殺小輸贏”的棋局嗎
就算達不到這種理想模式,那起碼也應該像李滄浩前些年的那些名局那樣,比如像當年馬小飛苦斗大李,也就是兩人“融化漢城寒冷冰雪”的那次苦斗,韓國媒體這樣形容那次番棋:“兩位棋手展現了出神入化的技藝”
可是這才過去幾年呀,世界棋壇最高水平的較量,怎么會手數越來越短了呢
就拿這次的前兩局比賽來說,如果讓圍棋記者拋開那些深奧的內涵,大家的報道模式肯定都是這樣
第一局李滄浩展現卓越大局觀,李襄屏脆敗,第二局李襄屏以牙還牙,李滄浩脆敗
毫無疑問,這樣的模式顯然不符合大家的口味呀,或者說不符合大家對“名局”的預期呀,大家就搞不懂了,怎么到了現在的“最高水平較量”,反倒是“脆敗”的棋局越來越多。
記者們七嘴八舌的議論開了,甚至不僅是記者,老曹和大劉等人也加入了進去,大家開始探討這個話題。
議論一會之后,老謝再次對劉倡赫說道
“呵呵劉郎官,你認為這是怎么回事呀這種情況不是有點反常嗎”
大劉當然有自己的見解,不過他卻沒有回答,而是把目光投向大李說道
“呵呵這個問題,我認為還是滄浩來回答最合適吧,畢竟他才是代表曾經的最高水平咦,滄浩滄浩”
大劉到這個時候才發現,大伙剛才在議論的時候,大李貌似有點走神。
等大李被大伙拉回現實,等他再接受一邊老謝的詢問,他很禮貌的回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