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后,華國齊魯省,昌樂縣。
李林舟車奔波,終于到達了目的地。
眼前喧鬧的縣城,讓人很難將它和三千年前的齊國古都聯系起來。
《昌樂縣志》載:“周武王十有三年夏四月,封尚父于齊,都營丘。按:營丘故城,即太公始封之地,歷六世,始遷都臨淄。”
《史記.齊太公世家》載:“商末,太公起漁釣,為周文武師,號師尚父,佐武王以平殷亂,封于齊,都營丘。”又載:“齊,始封昌樂,再徙博興,又遷臨淄,傳三十一世,為田氏所篡。”
所謂營丘古都,就是如今的昌樂縣營丘鎮營丘村。
李林的腳下,是古老齊國都城的土地。
在這里,姜太公治國修政達五十年,相沿姜姓五世六侯,都治營丘稱齊國,歷時一百八十八年。這才有了史書記載中的鼎盛——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
后世修士英雄祝淳元所記敘的機緣,那錯失的古仙傳承,也與這座古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當然,因為這份傳承在后世已經遺失,古仙洞府也徹底毀在災變動蕩之中,所以很多真相已經被徹底淹沒,這所謂的聯系,也是后世專家學者的推斷,與李林自認為較為貼切靠譜的腦補。
古時修道者,有著較為完整且嚴謹的風水堪輿觀念,對于他們而言,隱修之地的選擇是重中之重。
寬泛些來說,隱修洞府的選擇,天、地、人三才之中,至少要貼切一種。
所以后世靈能紀元中,華國的頂尖傳承,要么出自古老險地,要么出自名山大川,要么出自悠遠古城。
前者的機緣,在災變時期獲取幾乎已經成為妄想,所謂險地,本身就注定了危機蟄伏,地勢兇險,再加上大災變的加成,縱是有九條命,只怕也要死上十次。
在后世,即便是度過災變之后,也有先天修士為了探尋險地洞府折損的事情發生。
而名山大川,發展到如今,幾乎已經成為了各大門派的代名詞。
只有后者,才是災變時期散修最為穩妥的選擇。
后世的頂尖散修,機緣也大都是在華國歷史古城附近獲取。
可是即便到了星海戰爭階段,關于這些頂尖散修機緣的獲取消息,也都是不為人知的秘密。
一來陡然“暴富”,自有財不露白的道理。
二來出于穩定的考慮,人類文明聯盟也不曾將這些機緣的獲取方式公布。
等到戰爭陡然爆發,不少頂尖散修相繼隕落在星海中,這些秘密也被他們帶到了墳墓當中。
想到這里,李林也由衷的感謝后世的自己,當時出于情懷,購買了祝淳元的出版日記。
不然縱是重活一世,李林也很難順利的規劃出自己的第一步。
……
在祝淳元的日記中,那錯失的古仙機緣,就在距離這座古城不遠處的首陽山中。
說來華國文化悠久,地大物博,單說首陽山,全國就有數處。
只是昌樂縣的首陽山,并非歷史記載中的伯夷、叔齊二人隱居之處,也非是傳說中李耳道祖隱修的道場。
李林只能依照古仙洞府的存在,去幻象曾經在這座首陽山中發生的事情:那位有道真修,是如何在這里觀日升月落,悟道隱修,餐食日霞,吸飲沆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