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代好木匠還是受人尊重的匠人,師徒傳代,這種卯榫結構一般人造不了。先鋒軍也吸納了不少來自國內和南洋的木匠,但數量遠遠不夠,根本沒法短時間內完成趙易和李衡提出的十萬套木頭別墅的計劃。
“現在是工業化時代,工業化生產最不怕數量多。”李衡從一開始就沒打算靠那些傳統的老木匠蓋房子。
但打造模塊化樣板房的時候,他卻請了不少知名的老木匠,還請來了營造學社的那幫人。
林徽因也是先鋒軍學者資助計劃中的一員。
不是因為她那人間四月天的文才,而是她首先是一名優秀的建筑師。
抗戰期間一路奔波流離,還能拒絕去美國的邀請,堅持留在國內,也讓趙易三人贊嘆。先鋒軍新研制的土霉素配合青霉素在當今就是神藥,很快就治好了她的肺病,也讓她和營造學社的一班人暫時留在了清邁的水木大學。
這一次木頭別墅的模塊樣板就是在李衡的大局掌控下,由這群建筑師和老木匠們一點點琢磨出來的。
只要規則標準確定,剩下的就是大工業生產的問題。
木工機械的結構很簡單,電力和鍋駝機動力,加快了機械加工的速度,方便的標準模塊件,標準化的裝配方式,讓普通的勞工就能做好。只半年的時間,就已經有三千座木頭別墅在萬象、清邁以及新攻占的曼德勒等地建造完成。
“優先安置中下層軍官。”趙易早早給制定了一個分配的標準。
趙易三人做表率,都不在意住所上的物質享受,高級軍官不缺這個,也自有其他拉攏的手段,反倒是中下層軍官需要穩定的成家了。
石犇這個大尉連長就是因為這個標準,得以早早在曼德勒得到了這么一座新別墅。
“是啊,院子里寬敞,能種不少菜。”老根叔隨口應道。
每座別墅布局很合理,一層約一百七十平方左右,加上整個院子占地卻不小,標準的一千平方。前后院都空了不少地,國人骨子里的種地基因看不得荒廢的土地,老根叔心中也在盤算種上啥菜好。
戰爭期間,先鋒軍還在軍管期間,市場流通差,雖然這里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鮮蔬菜,市場上的流通的缺少,有個院落自己種上就可以解決。
“房子是好房子,就是差點精細,你看連木頭上都沒上漆,這樣的木頭能耐用”老根叔繞了一圈,看著那些造房子的木料,已經辨認出了不少柚木等名貴木材,心中難忍,也不由想找人嘀咕兩句。
他一個普通百姓,哪里知道生漆是戰略物資,國內產的生漆主要出口盟軍,先鋒軍這邊那點數量根本沒有多余的用于民用。
“反正木頭多,戰后再造吧。”這年頭化學漆更是稀缺物,李衡也沒辦法,只能做一點碳燒等簡單的防腐方式,其他交給各家自己處理。工業生產也同樣不會追求人工的精細,連窗戶都是用了毛邊紙,玻璃這樣的戰略物資也得各家自己處理。
“不急,不急,慢慢拾掇,慢慢就有家樣了。”駝背老頭笑瞇瞇道,他已經很滿意了。
老根叔卻總覺得缺點啥。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