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氣擅長精確算計的日本人顯然想象不到美國人的財大氣粗。如果需要,美國人可以毫不猶豫的空運坦克過去,哪怕整車運不過去,也會把各種配件運過去,重新拼裝起來。不過趙易也不會這樣浪費寶貴的空運資源,通過美國運來的只有發動機、齒輪箱和炮管等核心設備。
“我們這兩年擊毀的坦克,拆了有用的零件,重新拼裝,再自己加工一些零件,終于拼湊起了這些坦克。”李衡自豪的向趙易介紹時,有16輛自己拼造的坦克。
訓練適應過程中,2輛徹底趴窩,沒有修理的價值了。運來前線時,又趴窩2輛,沒有足夠的時間修理,能在這次戰場露面的只有12輛。
這12輛坦克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速度慢,性能不可靠,動不動就容易出故障,根本打不起閃電戰。此時慢悠悠地配合步兵硬撼日本人的壕塹戰術卻正合適。它們中的8輛另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裝甲格外厚,尤其是對比日本人的坦克時。
它們裝備的鑄造炮塔達到了t34的裝甲水準,這也是速度慢的原因。
“安全第一,才能積少成多,讓人才培養起來。”趙易的策略一向是重視人員的安全。
只要打通海陸通道,有美國人撐腰,坦克絕不會缺,先鋒軍缺的是坦克各類相關人員。
比起國內,先鋒軍條件已經算不錯的了。
有南洋機工,既能挑選出駕駛人員,又能挑選出維修人員,第一次遠征軍,集中了國內為數不多的機械化部隊,不少熟悉坦克裝甲的士兵也隨之加入了先鋒軍。
這些人中又經過挑選,篩選出了部分去了印度接受美國人的培訓,一部分則是留在根據地上訓練。43年的時候,李衡已經拼造出了第一輛坦克,用于日常訓練,動力是燒木柴的鍋駝機。
駕駛員車長和炮手的訓練有了,坦克維修和制造的人員卻需要有個訓練的途徑。除了部分跟著去了印度,還有部分在軍工單位中開始自造坦克,磨練技術。
用現有零件拼湊是第一步,成果就是包括第一輛鍋駝機坦克的那16輛。
不止要零件拼湊,還要加厚裝甲,改裝發動機。不斷的試驗下,這些坦克在歷經了多次訓練場維修后,終于走上了戰場,在仁安羌第一次集體亮相。
前線不斷傳來請求支援的求救,佐藤為德也沒有好辦法,在傳來空中戰機被擊退的消息后,他不由問道“我們的戰車呢”
日本人師團中經常有裝甲戰車或者坦克,獨立混成第35旅團一開始并沒有編制,但因為靠近仁安羌,油料不缺,又要對付先鋒軍,日軍調來了一個戰車中隊,也裝備了12輛坦克,佐藤為德希望用坦克對坦克。
“我們的戰車來了”日軍前線傳來一陣歡呼,前方被先鋒軍連破了三道防線,誰也沒有把握擋住那些鋼鐵戰車的推進。現在好了,他們自己的戰車也來了。
“營長,小鬼子的坦克來了。”指揮車內盧仝也提醒竇定德道。
竇定德現在還是營長,不過從少校提成了上校了。所指揮的營也不是步兵營,而是先鋒軍的坦克第1營。
楊比利的機械化團中也有坦克營,不過因為在印度,只以混合裝甲為名,第1營的光榮稱號還是留在了根據地上,家底就是那16輛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