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易心中有一個時間表。
時間表上,進攻曼谷是明年的事情。
多了印度這么一個意外因素,他需要格外謹慎,避免讓先鋒軍和日軍拼得兩敗俱傷,把二戰后擴張的時機錯過了。
由于多了一個印度,日本南方軍比原歷史更加強大了。
據先鋒軍搜集到的情報估計,日本南方軍的兵力此時可能已經超過了200萬。其中聚集在菲律賓及其周邊的兵力就超過了50萬,進入印度作戰包括滯留在印緬邊境的日軍,也已經超過了50萬,太平洋諸島嶼,包括印尼等地,散布著50多萬,所以先鋒軍周邊中南半島的兵力只剩下40來萬,還要防御越南、馬來亞和緬甸、泰國等地。
這點兵力和先鋒軍總兵力相當,實力也相當,但日軍更分散,還要鎮壓地方,很容易被先鋒軍逮住痛打一頓。
日本人也知道其中的問題,但也沒法解決。
大量精銳部隊從華夏抽調出來,填充進南方軍,都很快被印度和菲律賓防線抽走了。兩條防線都頻頻告急,比起先鋒軍的威脅可大多了。
“就算我們丟失了整個泰國,對我們也影響不大。但一旦丟了菲律賓和灣灣或者馬六甲,整個帝國就被分割了。”日軍大本營算計的很清楚,泰國這樣的地區一時得失并不妨礙大局,
至于印度這邊,純粹是日本人貪心,不舍得放棄,滯留了50來萬軍隊,也僅僅是維持。駐印軍和五千多英軍在英帕爾拖住了約10萬多日軍,10萬多日軍散布在印度占領區和印緬邊境,剩下的20多萬日軍都集中在了加爾各答附近,和英國人以及他們的仆從軍一直在拉鋸。沒有繼續向外攻,也沒讓英國人攻下來。
趙易時不時的送給加爾各答附近的日軍一點小小的情報,讓他們能持續的在加爾各答駐留,不至于敗退回中南半島,來掃蕩先鋒軍。同時也能讓日本人和英國人持續的失血,反正這兩個都是敵人,一個是現在的,一個是將來的。
英國人實力消耗的越多,戰后先鋒軍的建國行動會更容易。
現在英國人損失越大,越是求助于先鋒軍,給錢給的很是痛快,只想先鋒軍多刺激一下日本人,多拖住點日軍兵力。
先鋒軍在馬來亞的行動,雖然英國人不認可,一邊給日本人通消息,希望雙方早打起來,一邊但不得不捏著鼻子給先鋒軍低息貸款和技術設備幫助。
趙易就是仔細盤算過了,認為馬來亞危險不大,又有英美的雙重好處可撈,才有了飛地計劃的實施,否則根本不想現在就去用刺刀捅日本人那些敏感的菊花。
日本人在周邊不止是有讓人壓力沉重的200萬陸軍,還有近百萬兵力的海軍。這還只是人員,日海軍八十多萬噸位的海軍艦船絕大部分都集中在南方了。
趙易可是記得,日本人還正在執行收縮防守的戰略。若是突然放棄了印度,那些軍隊收縮回來,百萬軍隊的壓力集中在先鋒軍的身上,會毀了先鋒軍的未來。
所以,趙易一直摁壓住先鋒軍不斷擴張的行動,按照心中的那張時間表,盡量低調。
可這一次,他把進攻大城的計劃提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