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缺少設備和人才。真有這筆錢,買點精密設備,發動機制造就能補上短板了。不過,仍然需要至少一年,才敢保證投入使用,而且性能比渦噴6差了不少,很多數據都得試驗調整。”李衡皺眉道。
現在軍工研制的方向已經調整了。
在輕武器系列打造完成后,先鋒軍的軍工重在提高產量,暫時不需要研制新的輕武器。
就連火炮的研制也只研究122毫米榴彈炮一款。
有運來的蘇俄1938型122榴作為實物參照,還有趙易見識過的54式1型122榴作為模板,結合電腦資料中的一點數據參考,先鋒軍從去年就啟動了這款火炮的研制。
有了82迫、120迫和82無后坐力炮以及火箭筒,其他小口徑火炮很快就會被淘汰,而面對日益堅固的鋼筋混凈土工事,105毫米榴彈炮又顯得有些單薄,150毫米的火炮先鋒軍又暫時沒這個能力造,先鋒軍的研制實力還不足以隨便亂改口徑,最終選擇了122毫米口徑,以后蘇俄沾點便宜也不影響大局。
整個先鋒軍的軍工研制重心現在調整向了空軍,就連海軍也只是以維護和學習為主。
空軍的重中之重則是噴氣式飛機。
“我們要對抗英法來自海上攻擊,就得彎道超車,提前布局噴氣式飛機。”這個是趙易在42年的時候就定下的方向。
李衡了解一點渦噴發動機的知識,電腦里也存著點渦噴6的資料,更關鍵的是,李衡了解一點高溫合金的配方。那些后世已經出現在教科書中的合金配方,普通人都可以接觸到,拿到二戰時期,卻是妥妥的高科技。
渦噴發動機之所以在二戰時期那么晚才出現,很大一個問題就是出在耐高溫材料上。
渦噴發動機的概念很早就提出了,可沒有合適的耐高溫材料,使得一直不受重視,直到40年代英國人和德國人在高溫合金上做出了突破,才逐漸讓渦噴發動機成為了現實。
李衡倒是帶著人摸索出了合適的合金,但制造和加工工藝成了問題。
“我需要真空感應爐來冶煉合格的鎳基合金,也需要有精密設備來加工。高溫合金的配方還需要調整優化。”要制造出一臺合格的噴氣式發動機,李衡自我感覺先鋒軍缺少的東西太多了,“現在已經打通了海上通道,我們可以用潛艇或者美國人的軍艦運來更多的設備,這需要很多的錢夯實工業基礎,還需要更多的人才。”
“所以我也不想花這些錢繼續購買1艘驅逐艦。一艘兩艘的軍艦不能改變大局。我想把這次美國人合作的機會用到別的地方。”趙易點了點頭道,“比如更多的人才交流上。”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