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肯定是和日本人妥協了”葉關氣急道。
馬來亞戰場打得正順,卻不得不因為駐印日軍回縮兵力的事而停滯。而在探聽到的英軍電文中,就有和日軍商談停火的內容,甚至英國人還答應給日本人回程的交通和物資便利。
“怪不得,原來是那個二代蒙巴頓啊”李衡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
路易斯蒙巴頓上任東南亞戰區最高司令官要比原歷史晚很多,已經44年底了才上任。畢竟印度處境很糟糕,他來了背不起這個鍋。而史迪威背靠著先鋒軍的功績,占據了更多的主導權。
但到了44年底,日軍攻勢開始乏力,戰局開始明朗化,也到了改提前分配勝利蛋糕的時候了,蒙巴頓才被派到了印度。
史迪威在45年月初就把指揮部搬到曼德勒去了,和蒙巴頓分開了。
至此,印度戰場是英國人在管轄,緬甸戰爭是美國人的功勞,緬印邊境雙方合作。
這一次日本人從印度逐漸收縮退兵,無疑是英國人的“功勞”。
眼看著先鋒軍要把緬甸和馬來亞都全部占領了,英國人自然沉不住氣了。就算他們是原殖民地的宗主國,但先鋒軍是從日本人手中奪來的,拐了一拐,就沒那么理直氣壯了。
西方大航海時代,殖民地經常換宗主的事情經常發生,按照正常規則,英國人還真沒法要求先鋒軍直接返還。何況旁邊還有個美國人在隨時準備主持公道。
英國人著急了,私下里答應了日本人的一些條件。
日本人死占住印度不撤回,除了要掠奪資源和財富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要把占領的那部分印度部分當籌碼,來換得英國人的退讓。
以前他們和英國人談了很多次,傲慢的英國人卻絲毫不讓。
談判老手的老牌帝國,向來信奉戰場上得不到的也會在談判中得到,豈會輕易被日本人的這點把戲所動搖但現在英國人主動妥協了,日本人也得妥協。
相對于英國人只是殖民地的一點損失,日本人現在本土都有危險了,也不得不退縮了。
雙方一拍即合,就算各有損失,也是可以接受的。
為了表示誠意,日本人除了加爾各答,在恒河以西的地區,全部放棄了,就算恒河以東的地區,也只保留吉大港等幾個大城市,以及從緬甸通來的鐵路沿線。獲得“大捷”的英國人卻不趁勝追擊,任由那些撤退的日本人帶著大量的戰利品搭船離去。
撤退的日本人兵分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