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蔣走了。
正如他匆匆的來,揮揮手不帶走一片南洋的云彩。
他的專機只帶走了一大摞草簽的協議。
對外是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合作,但最根本的不留文字的卻是聯合對抗西方的施壓。
同文同種,同是華夏人,這幾年抗日期間交流互助很多,雙方配合還不錯,很快促進了這次合作。確切的說,是趙易在推動這次合作,寧愿吃點虧,也要拖住老蔣。再說,老蔣希望先鋒軍能在外蒙、東北、灣灣以及在東南亞和印度等地區的權益仗義執言,也是趙易三人極力要去做的。
這次曼谷會談沒有美國人的參加。華夏國內和先鋒軍聯合起來,其實是美國也不愿意看到的。
“其中的尺度很難把握,一不小心就容易讓美國人有了警惕,二戰分配時少割給我們些,也是麻煩事。”對于華夏在東南亞和印度的插手,趙易也是處理地格外小心,暫時不會輕易給老蔣太多承諾。新1軍的印度地盤,趙易看老蔣也不靠譜,這一次并沒有多言。
畢竟這事不是很急迫。在印度人完全獨立前,這些地盤在英國人手中照樣可以趁亂撈回來,并不急于一時。
真正急的還是在華夏方面,一些利益一旦被幾大巨頭分割,尤其是落入蘇俄人口中,就很難討要。
“在外蒙問題上,美國人倒是希望蘇俄人吃癟,我們還能跟著吆喝,不過很難。”趙易對外蒙的結局并不看好。
沒有足夠的實力,只是抗議根本不管用。
就算拉上先鋒軍抗議蘇俄的外蒙問題,也不起作用。
“為了保障西伯利亞鐵路的正常運行,也為了確保太平洋通道的暢通,蘇俄人對外蒙勢在必得。”趙易心中也是惋惜,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太晚了,沒法改變很多。
我們給老蔣的建議,他不一定能聽。他還在指望西方世界或者說新的聯合國能制約蘇俄,最后干涉外蒙事務。美國人和英法盤算的也很清楚,把蘇俄人引向太平洋,未嘗不是削弱蘇俄人在歐洲的精力。就美國人來說,蘇俄人在太平洋上的海軍,很難威脅到大洋彼岸的他們,卻能制約亞洲。為了歐洲的利益,美國人不介意用亞洲拖住雙頭鷹。
這可是真正的兩線作戰,比德國人的兩線作戰還要糟糕。相比美國人用海洋來布置兩線作戰,比蘇俄人在陸地上的兩線作戰,從成本和費用上來比較,更合算一些。他們會繼續縱容蘇俄人的。”
這是大勢,可以改變的時間太短,先鋒軍也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