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衡低下頭嘆道“都怪我低估了渦噴6的難度。”
先鋒軍的噴氣式發動機研制出來了,也在地面試驗合格,但在空中試驗時,很多問題卻一下子冒出來,比如壓氣機喘振,莫名的共振、空中動不動死機,還沒法快速啟動。
幸虧先鋒軍購買了美國人的那架c54運輸機當做空中試驗平臺,壞了一個發動機并不影響飛行安全,得以讓李衡他們一次次的試驗,一一糾正錯誤。
至今已經改了121個問題。
這種系統工程需要講究平衡,有些問題改了,畢竟和原來的設計不一樣了,又會冒出新問題。就算是有了德國人的發動機參考,有了俘虜的兩個德國工程師幫忙,這新渦噴發動機的最終定型還得過一段時間,投產更是要延后了。
發動機的問題不止是在設計上,生產上也是問題重重。
拼湊起來的3臺試驗發動機,都是手工一點點打造出來的,生產同樣靠手工。
一片葉片的加工,在改進了生產方式后,也需要一個熟練的技工一天多才能磨好,一臺發動機就有一千余片葉片。
“我們現在要生產一臺發動機,得需要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一架飛機需要兩臺發動機。”在仔細計算過這些后,李衡很是沮喪,“除非改進生產方式,進口更多精密儀器,招攬更多人才。”
“不著急。”趙易安慰他道。
當初地面試車成功時,他都沒想過那么順利,就算是渦噴6是個后世有些陳舊的發動機,但放在六十年代,有大量圖紙和蘇俄教導過的華夏都沒吃透,改動了一點軸頭,就引發了大規模的事故。這更不用說四十年代的先鋒軍了。
他當時還以為先鋒軍幸運光環護身,誰知科學容不得一絲馬虎,一點小小的問題就能絆住發動機的最后成功。
“大約多長時間能設計定型”趙易問道。
“或許二戰結束前就能解決好,或許能拖上一兩年,甚至更長。現在發動機改動的已經和原來的渦噴6不一樣了,就像一個系統失衡了一樣,誰也不知道還有多少問題出現。”李衡內疚道。
他之前覺得明白了原理,把握住了未來的發展方向,還解決了材料的問題,這年頭加工精度也能通過手工和機械的配合保障,快速研制出一款發動機來應該沒問題,可惜航空發動機不愧是工業王冠上的寶石,就算是四五十年代水平的渦噴6,也能給他一個下馬威。
這下他真不敢下保證了。
“不用著急,戰后從德國人那里或許能得到一些幫助。”趙易再次安慰道。戰敗后的德國即便搶不到發動機人才,招攬一些機械加工人才,也能幫助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最起碼就能解決生產上的技工人員不足的問題。
但少了這個殺手锏,趙易不得不考慮戰后應對英法的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