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軍全力配合下,先鋒軍聚集在沖繩島的軍隊已經逐漸達到了10萬人。
和美軍協調的進攻方案也已經確定。
“我們不用管美國人的進攻路線,我們只需要負責中間和北邊的兩路。”在葉關臨行前,趙易特地再次強調了一番。
趙易很想率隊親征日本,但現實條件不允許。
李衡還在歐洲挑選有價值的目標,根據地上錯綜復雜的事情,新加坡和越南等新占土地需要調整,印度和印尼等地的日軍需要防御,根據地內的經濟民生需要運作,葉關自認處理不了,需要趙易坐鎮大本營。
“此次進攻日本本土,誰也不知道會出現什么意外情況。一旦戰局不利,對我們的聲譽也是一大損失。你作為統帥,需要的是全局掌控,由我負責先去前線打氣。”葉關也勸道。
指揮登陸日本本土的作戰,需要一個合格的將帥就足夠了。葉關去也只是協調和美軍等外部聯系,平衡和溝通內部聯系的事務由趙易遠距離操控即可。
此次進攻日本本土,各部隊踴躍報名,打日本這個世仇,不需要動員,反而要考慮怎么限制人員。
趙易三人也難以選擇,最終決定了,除了正在整編的第13、14、15師外,其他各師各抽調一個旅,來組建一支遠征軍。
這本身也是一次調整先鋒軍軍隊內部的一次機會,只是為了確保戰斗力,第4、5師各抽調了2個旅,以確保形成相對完整的戰斗力。
“第1師主力不能抽調,緬甸需要堤防印度日軍和英隊的攻擊,彭季淮需要坐鎮緬甸,不能輕動。第3師的鄭大斌也需要坐鎮越南,安撫當地,防止動亂,也要堤防邊界,應對來自華夏國內和法國人。第2師在經過了新加坡戰役后,有些傷筋動骨,不宜抽調主力了。”在選擇抽調部隊時,趙易也需要多方面考慮。
進攻日本本土雖然是他心中的一個執念,但他卻也分得輕重。
根據地內此時又不穩定。
歐戰結束后,英法已經抽出了精力來處理東南亞事務。在英法的收買甚至派遣小規模部隊滲透過來的情況下,根據地上越來越動蕩。
這也是趙易遺憾地無法去日本,只能留在地盤上坐鎮的原因。
“我們進攻日本本土,以目前的形勢來看,只能給他們造成更多的傷亡和損失,卻沒法滅絕他們,也沒法占領日本的土地。美蘇的矛盾很快就會讓整個二戰結束。帥軍踏上日本本土,只是實現我們華夏人的一個愿望,而最終讓華夏強大起來,立于世界之巔,還需要我們守住東南亞這塊華夏的后花園。進攻日本本土的榮耀不過是錦上添花,守住根據地才是我們未來發展的基石。”趙易早就說過了,否則李衡也不會繼續停留在歐洲,趁此機會搜刮人才和技術,發展經濟強大自己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