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師近5萬人開進了印度,就像撒了一點鹽一樣,除了味道變了點,根本看不出什么太大變化。我們要在印度要有所改變,沒有三十萬軍隊,恐怕難以奏效。我們恐怕不能在印度那邊耽擱太多精力,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事情。”李衡這樣不敏感的人也看出了先鋒軍在印度的困窘,不得不向趙易提醒道。
先鋒軍的改頭換面的先頭部隊已經抵達了恒河,但先鋒軍控制的只是部分城鎮,其中大部分還是以土著人的名義控制的。
這只是個幌子,英國人和日本人都知道。
日本人已經無所謂了。面對先鋒軍的攻來,他們只求保住性命和他們攜帶或者隱藏的財物,不敢激烈反抗。上邊都已經宣布投降了,一切的抵抗帶來的都只是絕望。
英國人卻是不愿意現在就跟先鋒軍翻臉,不肯撕下這個幌子。在恒河以東地區,他們還保留著2萬多軍隊,卻只能集中在少數城鎮,維持著一種防御的平衡。先鋒軍沒有去進攻這些城鎮,他們也沒有莽撞的大規模出兵鎮壓周邊。
一些零星的行動中,他們已經損失了數百人。除非是大規模援軍趕來,否則他們沒把握對抗這幾年聲名鵲起的先鋒軍。
他們所在的防區和緬甸聯系不少,這兩年聽多了先鋒軍對日本人的戰績,心底也是發憷,尤其是不靠海的內陸地區。
先鋒軍的第8師一半的兵力變成了武工隊,以地方武裝的形勢進入這些地區,只能點火占坑,卻也無力掌控。
“印度那邊只有第8師,兵力有些不足。要徹底掌控吉大港和英帕爾地區,我們需要再增加一個師,我打算把第14師和3個建設兵團調過去增加防御,至少不能讓這些地區從我們手中白白溜走。至于更遠的恒河岸邊,先暫時有個名義就足夠了,以后慢慢攻略。”趙易對現在拿下的吉大港和英帕爾等地區的態度很堅決。
此時不取,以后這樣的機會就很少了。等到印度和歐洲穩定下來,想要這些地區,掀起大規模戰爭都不一定得到一小塊,現在各方勢力都在妥協試探的情況下,插上旗幟就能收歸名下,怎么會不奮力爭取
這些地區的土著人不少都是黃色人種,就算是印度人和孟加拉人對國家的概念也不深,還容易下手,再過兩年各種勢力摻雜進來,加上各種思想的泛濫,錯綜復雜的形勢下想忽悠人都難。
“可我們已經沒有多余的兵力過度關注印度了。”李衡攤手道。
現在先鋒軍只有15個主力作戰師,其中4個師調去了日本,3個師在越南和高棉,2個師在馬來亞,1個師在泰國,2個師在緬甸,1個師在北方華夏邊境,1個師在萬象附近坐鎮。面對周邊地區需要支援的獨立地區,兵力上已經有些捉襟見肘。
“尤其是后勤,通過修復的陸地運輸,我們只能通往吉大港,西邊的區域,需要靠海上運輸。這很難維持,而我們所籌備的物資也需要應對一場大規模戰爭,還需要支付歐洲和其他地方的費用,已經沒有多余的精力來照顧這些地方了。”李衡對這些地方的后勤很是頭疼。
日本人剛剛修建好的鐵路雖然遭到了轟炸和破壞,但很快能修好,暫時的和平也能讓海上運輸比較便利。但先鋒軍卻沒有足夠的物資來補充新占領地區,尤其是孟加拉地區的大饑荒在經過日本人肆虐后余波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