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建國前東聯國的人口統計中,加上印緬地區的人口,初步匯總上來的是7100多萬人,其中華人華裔數量約1800多萬。
這已經是騰籠換鳥轉移不少人的結果了,但華人數量并不占優,東聯國需要照顧其他民族的情緒,在建國時,一些政策不得不和緩。
德國和日本法西斯手段還余波未平,這個時候也不適合跳出來作死,采取一些過激行為,只能徐徐圖之。
“我們提前建國已經有些冒進了,不適合再大喊什么主義思想。有些事情只能做不能說,悶聲發大財,先壯大自己在說。實干最重要。”趙易三人都覺得眼下不適合太招搖,要先當美國小弟,應該有所覺悟。
在明面上東聯國內也是鼓吹一下美國人的民主,但實際行動起來,還是按照原有的步調走。
老百姓也很實際,衣食住行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為了最快的穩定建國后的國內局勢,刻意淡化了表面的思想爭議,一力抓經濟發展。
民以食為天。
老百姓有時候只求個溫飽。
東聯國糧食不是很缺,尤其是在戰后各地紛紛鬧饑荒的大背景下。
在很早的時候,趙易三人就重視糧食生產。生產建設兵團成立,開墾耕地就是其主要任務之一。
一開始得益于日本人的不重視,先鋒軍在老撾的根據地早早打造出了幾片糧食基地,后來等到日本人想打也打不動時,先鋒軍已經占據了泰國這片肥沃的土地,加大移民引進,大力發展起了耕種。
緬甸戰前也是糧食出口大國,雖然受到了戰爭影響,但很快被先鋒軍組織恢復耕作。越南和高棉,以及印緬邊境以西恒河以東地區,也都是傳統的耕種之地。在先鋒軍特地組織下,首先抓起了農業耕作。
先鋒軍除了重點扶植橡膠等重要經濟作物外,首重糧食生產。
“除去經濟作物,和番薯土豆玉米等雜糧,僅僅稻谷生產面積就超過了1400萬公頃。”李衡在調查報告中,對稻谷種植面積還是很滿意的。
這不是后世經過了大量森林砍伐開荒后的數字,而且還有一些土地受到戰亂影響拋荒,能在建國時快速整理出這么多已經很不錯了。雖然還達不到后世泰國1700余萬公頃的耕地面積,但后世整個華夏水稻耕種面積也不過只有三千多萬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