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國內沒有強力領導人,輿論已經被各方操控起來,現在矛頭都指向了印度支那。哪一方勢力都不敢輕言放棄。
就連先鋒軍內部,也有人借海防沒有被收回的事情大做文章,鼓動著要一戰而定。
各方煽風點火,火勢越來越大。前方局勢已經越來越難控制。
美國人站出來喊了幾句克制和平,但最多只是保持中立,還不忘向雙方推銷戰后處理物資。
蘇俄人一邊也跳出來喊和平,一邊秘密派遣使者,和先鋒軍商談一起對抗英法帝國主義的事務。
“不要給蘇俄人機會。現在我們的小身板扛不起兩大勢力的拉扯,根本沒法維持中立。”趙易很無奈,直接決絕了蘇俄人的橄欖枝。
“我們沒有中立的機會嗎印度人不是在夾縫中生存,還游刃有余嗎若是和蘇俄建交,蘇俄還是有不少好東西的。”李衡也曾疑惑。
“印度人相對獨立的背后是有英國人的勢力殘存,以及各方勢力平衡的結果。”趙易自認三人都沒法玩好這樣的平衡,“多了不說,只一個華人的身份和橡膠資源,就難讓美國和蘇俄安心我們的傾向。印度那種各土邦分立的政局不說,我們要統一國內勢力必然要遭到更多的考驗。蘇俄現在實力根本波及不到東南亞,現在抱緊美國大腿才是最好的選擇。就連英法對付我們,也有所顧忌,不敢全力出手。”
美國人只希望有場有限制的戰爭,來牽扯世界大局,卻不希望英法就此毀了先鋒軍,這是先鋒軍敢于開戰的最大護身符。
英國人沒有加入戰團,倒是爽快的直接給法國人運輸和物資援助。大量的法隊已經乘著英國船隊開往東南亞。
在爪哇島上的荷蘭人倒是發出了和法國人聯合作戰的聲明,讓戰爭的陰云更加濃厚。
隨著雙方傷亡的加大,槍戰也加上了炮擊,空中的戰機也從偵查變成了互毆。
戰場也從海防前線向縱深發展。
不過,法國人一開始倒是很克制,并沒有開辟第二戰場,和先鋒軍一起把戰場維持在海防附近。
戰爭從來就不是為了戰斗,政治和利益才是根本。
一場戰事已經給各方有了交代。在英國人沒有聯合出兵作戰支援前,法國人也希望控制好戰爭規模,用最節省的投入從談判桌上贏來更多的利益。
但很多事情是難以預料和控制的。
法國內部又起了亂子。在英國人的推動下,戴高樂又重新站了出來,對遲遲沒有迎來勝利的印度支那戰爭大為斥責,對戰事表現極為強硬。這顯然迎合了法國民眾,二戰的慘敗讓法國人需要一場勝利,而且是需要一場大勝。
這逼迫聯合執政政府不得不加快了戰爭進程。
當4月15日法國戰列艦黎塞留號開始炮轟峴港時,戰爭升級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