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有生產線可以月產2門,增加部分設備和人員,提升一下效率,產量可以再增加一門。”李衡低頭默算片刻才道。
這比起122榴的最大月產量的8門少了些,但加農炮的生產難度高,現有條件下他已經盡力了。
趙易也明白只能如此,畢竟先鋒軍的火炮生產已經不再是來料加工組裝,而是從原料開始的一系列生產線的聯動。任何一個環節薄弱都能導致產量的受限。僅僅一個炮管,從炮鋼到加工,就已經讓先鋒軍的軍工體系不斷在挑戰極限了。
但為了補上炮兵的短板,他還是拍板道“那就先生產牽引式的105加,加快生產速度,盡快裝備。”
“我知道155榴彈炮已經接近成功,現在火藥水平和炮管制造技術也沒法談最佳藥室,我們只能先推出一代,預研一代。至于155加農炮現在連試驗都沒通過,不如轉向仿造德國人的170加農炮,我們已經從德國人那里得到了相關圖紙資料,還找到了部分相關人員,仿造應該容易一些。
這款k18畢竟經受了二戰考驗,性能不錯,以后203毫米炮出場的機會太少了,170炮更靈活機動,可以完成過渡。我們還可以利用研制155自行炮的經驗把170炮也改為自行式。”趙易也順便調整了更大口徑火炮的未來發展方向,一切以眼下的備戰出發,
“這場對法作戰,暴露了我們火炮機動差的缺點。我們缺少足夠的空中力量,缺少直升機,缺少導彈,現在就統一火炮規格,淘汰小口徑火炮還是有些過早了。那些75炮性能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不過蘇俄的zis3型76毫米加農炮性價比卻很高。才一噸多重,最大射程還能超過13公里,不愧是二戰神炮。
就我們東南亞地區的叢林環境而言,這門炮用上十年也不過時。這已經值得我們去仿造,我們從德國人那里也得到了3門繳獲自蘇俄的這種炮,這種口徑以我們的技術積累也容易仿造,這足以讓我們能盡快填補上眼下炮兵的短板。”
趙易已經警覺三人超前的意識和現實在某些方面有點脫節了。
大方向沒錯,可超前半步才是天才,超前一步容易踏空。
后世華夏雜亂的火炮標準不是沒有原因,在戰機和導彈力量不足的情況下,要達到各層次火力覆蓋的目標,就得需要各大小口徑的火炮。在缺炮少彈的情況下,沒有最優的選擇,只能以現有的條件先應對眼前的矛盾。
“目前的軍工生產需要多考慮眼前的危機,只有扛過這些危機,我們才能從容談起未來的發展。”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