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中也感到傷痛。
移民從來就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
那些華夏移民大部分都是迫不得已才背井離鄉,那些貧困積弱的身軀,很容易因為水土不服等疾病倒下。
先鋒軍已經采取了很多措施,就連最新的青霉素也投入了移民健康的救治,但依舊無法阻擋移民無法適應環境的高死亡率。
從先鋒軍開始招攬移民開始,到現在這幾年移民總數還不到千萬人,這10萬的病亡數也委實不少了。隨說其中也包括病亡在路上的人員,但那些已經統計了的華夏國內移民點之外,還有大量老弱倒在無人救助的路上。
“我們大量吸納北方各省的移民,也使得他們水土不服的幾率更高,不適應東南亞新環境的幾率也更高了。”當初一看到這個死亡報告的時候,趙易心中也有點自責,當初正是他一力主張加大移民中北方人的比例,報告中顯示北方人適應性要偏弱一些。
“這是我們三個一起的決定。移民源地不適合只集中在少數南方省份,加大吸納的范圍,有助于加強和華夏國內的聯系,也能讓地域勢力減弱,同時還能增強整個種族的基因優勢。”葉關用趙易曾經說過的一些理由勸慰道。
歷史和地理上的各種原因,南洋華人多數是南方幾個省的人,集中在粵閩地區。和北方的晉人逃難走西口,魯人逃難闖關東一樣,下南洋也是粵閩地區的傳統。相對也就使得南洋地區閩粵勢力強盛,閩粵文化流行。
趙易希望南洋華人圈更寬廣一些,加大北方移民比例,無論是從政治上,還是文化上,都是一種良好的調整。
不同地域文化思想的沖突雖然容易激化一些矛盾,但也容易激發出更耀眼的火花。
南洋華人數百年的求生掙扎中,已經對屢次拒絕他們求助的中央集權絕望,更趨向于地域抱團自保,做大后也只求大家族的利益自保。為了打破那一個個本土華人家族經濟話語權等方面的壟斷,先鋒軍自然不能像西方殖民者和土著人那樣采用暴力手段,無疑一些新的文化思潮摻入會誘發良性循環,共同團結起來把蛋糕做大,而不是局限在各地域的利益爭斗上。
“我們已經做得很好了,據說南洋華人當豬仔運來時,一船只活一半很正常。那時候的華人絕大多數來自閩粵,和東南亞氣候環境相近,雖說來南洋后受限于人為的惡劣環境,但正常死亡率一樣居高不下。”葉關再道,“就連西方的那些殖民者移民過來,也是因為瘧疾等疾病病死率很高,不得不大幅削減移民數量。相比他們,我們已經做得夠好了。”
“不,我們做的還不夠好”趙易搖了搖頭,“我們的移民工作還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
“我本來想讓那些北方移民從陸地一點點的過來,慢慢適應南方和東南亞的水土,但還是想錯了一點。這點時間和距離,根本不足以改變一個人的習慣。而國內的動蕩環境可能讓移民一路上損失更大。”趙易惋惜道。
先鋒軍很早就在華夏國內設立移民點,組織移民集體行動,但還是有大量的移民根本不知道這些,都是聽說了先鋒軍的事后單獨上路,一路艱辛缺少援助,就讓很多人倒在了路上。隨著華夏戰亂又起,這樣的損失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