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后世很多國家不生產是成本上的考慮,而不是沒那個能力,但先鋒軍卻是連設計到生產一條龍,而且出成品的速度超過了美蘇這兩個超級大國。
蘇俄不過剛定型米格9和雅克15,英國發動機不過剛剛送到蘇俄,一代神機米格15還不見影子。
米格15的老對頭,美國人的一代神機f86也還在研制中,都沒有試飛正式定型。
先鋒軍定型的這款戰斗機一開始就是仿造更高一級的殲6,雖然限于條件達不到殲6的水平,但也已經超過了米格15的部分性能。
“發動機就這個水平,壽命和推力都達不到預定效果,只能暫時用著。不過我們已經留出了升級的空間,我相信以后我們的天龍會超越六爺的。”經過了這幾年的技術積累,李衡已經很有信心了。
天龍就是先鋒軍仿造的山寨版殲6。
作為先鋒軍第一款殲擊機,李衡和葉關意見一致,都同意拿后世的龍綽號來給殲擊機命名。兩人又意見一致的相中了天龍這個綽號。
“我們正在創造一個奇跡。就算一開始只有六爺一部分戰斗力,也足夠橫壓天宇,獨霸天空,絕對是一代天驕的范。不用天這個字,都對不起這提前橫空出世的六爺。”葉關心中已滿是憧憬。
其他參與設計和制造的人員對這個綽號也都不覺得張揚,或許這個高調的綽號才能配得上華夏人造出來的第一架噴氣式戰機。
這樣跨時代的產物,對目前工業基礎薄弱的先鋒軍來說,已經是傾全力打造,這持續了幾年的一號工程才算有了首尾。
“為了制造這架殲1戰斗機,我們可謂是不惜工本,不少材料和零件甚至是從美國進口的。但要大規模生產,卻需要重新調整一些生產工藝。短時間內,產量根本提不上去。”李衡遺憾道。
實驗室出結果容易,手工作坊也不難,難的是大工業生產。
“發動機產量就是最大瓶頸。加上那些德國技工,在又加了一條生產線后,我們現在的產量也只能維持在10天一臺的水平。再快就容易出問題了。”李衡苦笑道。
先鋒軍的技術力量只能維持一座發動機廠,就設在了萬象。保密度極高的這座發動機廠,即便集中了從德國招攬的部分高水平技工,背后又有三十多家廠子為其零配件,也只能維持兩條生產線。
“這個真不算少。我記得有個哥們說過,他們那邊的廠子在五十年代生產渦噴5發動機的產量不過也就是三四十臺。”葉關雖然不了解,交際卻廣,聽了不少的八卦。
“我們現在才累計生產了11臺發動機,以后發動機還得不斷改進性能,產量一時也提不起來。”李衡搖了搖頭道。
趙易沉默半天,才緩緩道“時間我們耗不起呀。”
照這個速度,一年最多才積攢十幾架雙發戰機,這還不考慮發動機的更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