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的這一年多,陸陸續續地,包括最早從潛艇上俘虜的那些德國人,先鋒軍已經從德國吸納了五千多名各類人才了。
或許相比蘇俄和西方國家,先鋒軍招攬的高級人才少一些,但那些普通的工程師和技工正是先鋒軍夯實基礎急缺的。
這點數量還遠遠不足,二戰紅利難得,趙易三人最早針對德國人制定是萬人引進計劃,只是受到英法的各方阻撓以及德國人對東南亞這些落后地區的擔心,才讓萬人計劃只執行過半。
“這就是虞光裕。”李衡特地介紹道。
這一次趙易接見的人員可不止德國人,他這一次來可是為殲1天龍戰機研制成功為相關功勛人員頒獎的,華人才是主流。
虞光裕這一次是和陸彭孝一起回來的。
他也是在英國留學,在先鋒軍的安排下特地學了發動機,在英國學到了扎實的基礎。
但也只限于此,英國人對華夏人早有堤防,很多實驗室都禁止華人參加。他轉去美國又學了一年,在美國燒錢做實驗時實踐才多了點。
不同于吳仲華那樣的理論研究可以繼續留在國外,工程上的很多問題都是需要燒錢實驗來解決的。在國外也就混到這種水平,反倒不如回來親自參加新發動機的各種實驗和改進。
先鋒軍一樣要從基礎實驗開始做起,有德國人的資料和幾個專家在旁邊指點,提升速度反而更快。
虞光裕作為先鋒軍培養的重點人才之一,得到了趙易熱情的招呼“繼續努力,爭取把甲6發動機改造的更好。”
“這位是樊開福師傅若不是他對葉片的精細打磨,我們發動機的進度恐怕還要拖后。”李衡指著一名老工人師傅道。
一臺用于試驗的甲6發動機的各類葉片有八百多片,一開始全部需要手工拋光打磨,正是這位樊開福師傅帶頭一點點的打磨了出來。
“現在新上了機械精密加工,但精密度不足,還需要人工拋光。需要那些技工先初級拋光,然后才由樊師傅等七級技工在做精細拋光。葉片加工也是制約發動機產量的瓶頸之一。”頒獎完成后,李衡才領著趙易一邊看著那臺扎著紅綢大花的發動機,一邊嘆道。
先鋒軍正在各行業推行等級考核制度,每一類都分為九個等級。
其實前邊八級和華夏的八級工差不多,只是多了一個超凡的九級。
正在施行的等級制度目前還不完善,至少各行業一個九級技工都沒有,在整個航空工業,除了那些德國人,也只有兩名八級工。
“德國人是怎么搞的,他們在45年時可是每周都能生產45架雙發的262噴氣式戰機,難道我們和德國人差距那么大”趙易這一次來也是為了解決發動機產量低的問題。
“德國人在那個時候可是舉全國之力的軍管狀態下,在優先度極高的噴氣式戰機方面可是巔峰狀態。我們白手起家,現在很多機器都沒有安裝完成,更不用說還缺人少料。現在產量真提不起來,不過給我一年時間,一年后各設備調制安裝到位,各方面都磨合好了,發動機產量起碼能翻倍,甚至更多。”李衡保證道。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