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不管是什么樣的艦炮,都需要大量的錢。”李衡現在也明白什么最關鍵了,朝著趙易一個勁的訴苦道,“研制和生產艦炮太費錢,偏偏到處都需要錢,根本抽不出多余的錢。”
趙易也抽不出太多錢。
東聯國的主要外匯收入來源,還是靠橡膠、糧食等大宗作物的售出。
在整合地盤上所有的橡膠園后,先鋒軍不斷擴大和恢復橡膠種植。今年的橡膠收割已經基本結束,先鋒軍直接掌控的集體橡膠園收獲了40多萬噸橡膠,其他基本都屬于華人橡膠園主,也收獲了30多萬。雖然沒有超過歷史最高水平,也已經戴上了世界橡膠最大生產國的名號。
隨著戰爭的結束,歐洲經濟又一直沒有恢復過來,世界橡膠消費也隨之回落,需求并不旺盛,橡膠價格也在下降。若不是爪哇和蘇門答臘島等地橡膠產地也戰事不斷,使得橡膠供應也受到了影響,橡膠價格下降會更多。
對先鋒軍來說,這些都影響倒不算太大。既然抱上了美國人大腿,免不了價格要受到美國人的影響。
美國資本家一樣的德行,在和英法妥協后,就算先鋒軍多方努力,橡膠價格也被壓制到了每公斤不足一美元。比二戰時下降了不少,但先鋒軍也算接受。大蕭條時代,每公斤才6美分,連成本都賺不出來。
在重新整合后,先鋒軍直屬橡膠園,包括雜七雜八的平均成本已經被壓縮在每公斤不足02美元,又少了各路中間商,其中的利潤空間還是很大的。況且橡膠走量,包括對橡膠交易的管控,以及外匯的控制,在除去自用和儲備的橡膠后,單純對外交易的橡膠額已經賺回了5億多美元的外匯。
糧食也施行了外匯管制。
46年,世界各地經濟依舊沒有復蘇,秩序沒有恢復,加上天氣等因素,糧食依舊大面積歉收。
歐洲經歷著百年一遇的嚴寒,又被蘇俄斷去了東歐到西歐的糧食運輸線,華夏更是重新陷入了戰亂,印度糧倉在不斷鬧動亂,從戰爭中重新站起來的蘇俄也急需糧食恢復正常秩序,各殖民地也在紛紛鬧騰,使得世界糧價急需攀升。
最慘的是日本。
45年的收成還不到三百萬噸,早已經吃完了。
在大饑荒下,很多地方46年的糧種和新芽也被人吃光,惡性循環下導致46年的收成又不佳,在日美多方努力下,還不足五百萬噸。
一開始的時候,帶著滿肚子怒火的美國人并沒有資助日本人,在日本人不斷掏出黃金賄賂下,以及日本各地不斷動蕩,慢慢出現了被蘇俄伸手赤化的跡象,美國人才開始較大規模的參與救濟。
不過全世界都在缺糧,包括以前最繁華的歐洲,這意味著賣糧的資本大鱷們發財了。真金白銀下,也是有優先度的。美國人就算打著救濟的旗號,日本作為戰敗國,也是要排在后邊。一直到46年10月份,美國人一共才援助了日本20多萬噸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