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法國人就不一樣了。法國人在二戰的表現讓他們跟殖民地的談判,付出的代價要更多,有些還不如掀翻桌子開戰合算。
越南更是因為蘇俄撐腰,要把法國人的權益全部收歸國有,法國人當然要選擇戰爭。
先鋒軍倒是給法國人留了點權益,但上一次戰爭打腫了法國人的臉,讓法國人在世界上和殖民地前顏面大失,他們無時不想挽回榮譽和背后牽扯到的利益。再發動一場戰爭,用勝利洗刷恥辱,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那些牛仔在7月份讓菲律賓獨立了,還特地選擇了牛仔獨立日那一天。這是打算繼續攪動亞洲的局勢,逼我們在印度等殖民地上做出退讓。”蒙巴頓對美國人擺出一副世界救世主的嘴臉很不爽,這無非是美國人急于上位,在跟不甘心讓位的英國人爭奪大勢。
雖說還能抓住印度的經濟命脈,但印度一旦獨立,必然失去了對政治上的掌控,加上民間的反英浪潮,經濟上必然受到影響,遭到各種針對,在美蘇不斷伸手過來的情況下,可能最終會失去印度這顆帝國王冠鉆石。
“我們也可以從外界扭轉亞洲局勢,甚至能暫時壓制住印度的獨立風潮。”蒙巴頓所知的外界就是先鋒軍這里了。
在先鋒軍橫掃中南半島后,亞洲這邊尤其是印度附近也沒多少可以敲打的對象了。東印度群島上眾多的小國根本不值得動手,就算一天滅十國,也引不起多少世界波瀾。也只有東聯國這樣能左右東南亞甚至亞洲大局的國家,才值得發動一場戰爭。
“戰爭耗費太大,民眾已經厭戰。”倫敦那邊一開始并不贊同。倫敦不是不想打,是打不起來了,工黨上臺更是順應民意,不敢輕開戰事。
“法國人要開戰,我們只需要聯合,就能有收獲。”蒙巴頓回應道。
有時候,巴黎和倫敦的信息交流并不一定比下邊強。東南亞這邊,蒙巴頓和法國人的交流很多都專門指向了共同的對手先鋒軍,商談了不少聯合方案,最后只需要倫敦和巴黎同意。
倫敦也心動了。那群在倫敦的老爺們也明白蒙巴頓所說的收獲,不說東南亞殖民地本身的財富,就只談先鋒軍從德國和日本身上,尤其是日本人身上啃下來的肥肉,也讓英國人有些眼熱。
日本戰敗后,論功行賞,先鋒軍的功勞位居前五,不比英國人差,加上地理優勢,借助和美國人的關系,大把的從日本人身上割肉拔筋。日本人的那些工業基礎雖然不會讓英國人眼紅,但數量多了也是一筆不錯的收獲。
“等到打敗先鋒軍,獲得一筆戰爭賠款就好了。”蒙巴頓是沖著先鋒軍的戰爭賠款去的。
英國人知道美國人絕不會坐視先鋒軍完全滅亡,先鋒軍的存在也有利于牽制華夏和印度,他們不需要像法國人那樣急著奪回印度支那殖民地,或許保留東聯國繼續存在,通過戰爭搶一把,然后再撈一把外快也不錯。
“如果我們挾打敗先鋒軍的威勢震懾印度人,或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蒙巴頓除了希望可以借此和印度人談到更好的條件外,還抱著一點壓制住印度獨立風潮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