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獎章,他皺起眉頭,要寫不低于一萬字的深刻檢討,對于他來說太難了。絞盡腦汁想了半天,才憋出了一百多字,抬頭再看看那枚獎章,他突然展顏一笑低聲自語道“值了”
這一場空戰引來了世界各方勢力的關注。
戰斗當天,結果就傳到了華盛頓和莫斯科。
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作為第一場噴氣式戰斗機的角斗,怎么打怎么防才是各大國們關注的。平時的演習總不如真刀實槍的戰斗,真正的生死相搏才能暴露出各種問題。
11月4日的那場空戰各方都派了人員去前線關注,可惜戰場主要在海峽上空,有些細節根本沒法關注到,而且那場噴氣式戰斗的決斗時間太短了。相比螺旋槳戰機經常幾十分鐘的廝殺,雙方噴氣式戰機的集體對決只持續了8分多種。
從海平面低空800米到高空13000多米的廣闊空域,雙方來回對戰了4個會合,勝負已分。
加上集體對決之前英國人損失的那架游隼,此戰英國人一共被擊落了6架戰機,還有一架帶傷飛回時迫降時出了事故,飛行員俘虜3人,1人被救回,2人戰死。
先鋒軍一共才有一架被擊落,飛行員劉亦明中彈來不及跳傘犧牲,另有一架戰機多處損傷,中彈二十余發飛回,飛行員黃伯安迫降成功,飛機卻報廢了,一臺發動機能完整回收已是幸事。
眼看著己方越打越少,先鋒軍不可力敵,耗下去只會給先鋒軍多送人頭,英軍果斷下了撤離的命令。
就算戰斗失敗,能得到實戰的資料就算有收獲。
大國從來不會因為一場戰斗甚至一場戰爭就倒下,哪怕失敗兩三次,總結經驗后一戰就能翻盤類似先鋒軍這樣缺乏底蘊的小國。
若是能不失敗,就能獲得哪些經驗當然更好了。美國和蘇俄不斷用各種方法在搜集此戰情報,蘇俄需要靠滲透,美國人卻直接找上了先鋒軍了解當時的情況。
他們除了對戰斗過程感興趣外,也對先鋒軍的那款所謂的新雷電戰機感興趣。
空戰過后,各媒體也是善抓眼球,對此次空戰大肆宣傳。
英國人的流星戰機是眾人早知道了的,先鋒軍出現的這款戰機卻沒有統一的稱號。有從先鋒軍那里打聽來的,稱呼為天龍的,也有從英國人那里打聽來稱呼為閃電的,更有緊抓住噴氣式戰機發動機雷鳴般的巨響自造出了新雷電這個稱呼。
眾多稱呼中,反而是新雷電更得人心。先鋒軍空軍本來就是靠雷電出名的,此次新戰機被稱為新雷電,連先鋒軍許多戰士都喜歡這個名字。
美國人也順嘴的稱之為新雷電,并不時拿出原來的雷電戰機做一做比較。
螺旋槳戰機和噴氣式戰機是沒法比的,差距太大,就連英國人的流星戰機竟然也比不上先鋒軍的新雷電,就讓美國人很感興趣了。
美國人的噴氣式戰機發展比英德要晚,技術也不如英德,二戰和戰后才從借助英德技術快速趕超,目前技術水準對英國這個老牌的工業技術帝國沒什么優勢。也就是說美國人造的f80戰機并不比英國人的流星強多少,這也就意味著對上先鋒軍的新雷電,可能也是輸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