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就像是那句,敵有狼牙棒,我有天靈蓋。英國人要是夜間轟炸得逞,以后天天來炸,我們豈不是只能被動挨打?”葉關看了看生產計劃,忍不住長嘆一聲。
一個月才能改造好一架具有夜戰功能的新雷電。
葉關有些后悔把精力都集中在了晶體管研制方面,導致真空管體系發展趨緩,晶體管雷達離著實用又差了一截,不上不下的,正是先鋒軍電子工業發揮最弱的時候。他現在沒招了,只能求助于趙易。
“差不多吧!”趙易也是頭疼。
他曾經強調過雷達,三人也都明白雷達的重要性,可葉關好高騖遠的要直接應用晶體管,他當時也是同意了的,誰知晶體管制造容易,要制造晶體管雷達卻難比登天。
在今年6月份,葉關利用所學的知識,帶領了一個攻關小組,在經過了36次試驗后,獲得世界上第一個合格的硅晶體管。距離美國人發明出鍺晶體管還有一年半,被趙易暫時把這個消息隱藏了起來,以謀求利益最大化。
晶體管有了,但雷達牽扯到的技術卻太深,很多敏感技術已經超出了葉關的所學,甚至連方向,葉關都不敢肯定正確。一直攻關到現在,還是沒太大收獲,一個噪聲的問題就絆住了雷達專項組半年多。稍大型的雷達站容易解決,早已經開始普及,但小型化又要保障大功率,卻是困難重重,一直沒什么太大進展,只能靠實驗室低產少量供應少量精品。
“難道就沒什么好辦法?”葉關不相信趙易也認命,在他印象中,趙易從來都是有后備方案的。
“我們原來仿造的是德國人的fug218雷達,技術資料最齊全,還有一臺完整的fug240雷達進行了仿造,只是缺了些資料。”趙易捋順了思路道,由于三人對雷達的重視,在德國人那里還是淘來了不少好貨,“還有部分fug350紅外雷達的資料,只是這些雷達和我們的天龍戰機有些不協調。”
二戰時候的機載雷達天線,就直接插在機身上,像刺猬一樣長長的豎著。螺旋槳戰機速度慢倒是差一些,像新雷電這樣的高速噴氣式戰機,四處伸出的雷達天線就受影響很大了。
fug240終于做成了碟型,還可以加雷達整流罩,但先鋒軍的新雷電戰機是機頭進氣,體型也小,都需要重新調整。
二戰的那些夜戰飛機,為了裝載下雷達,體型都比較大,比如ju88、蚊式等,美國人的黑寡婦都比普通戰機大了一圈。先鋒軍的新雷電仿造的是殲6,體型并不大,導致雷達安裝更麻煩,不得不對仿造的雷達繼續小型化,牽扯出了一連串的問題。
最終先鋒軍的仿品就安裝在了新雷電夜戰型的翅膀和機腹掛架上了,對敵偵查時就收到了影響。
本來在生產能力上弱一些,先鋒軍的仿品就比德國人的性能要差一截,為了達到作戰標準,也唯有實驗室水平才能精工制造,導致產量不高。
“其實對付英國人的轟炸機,普通的螺旋槳戰機就足夠了。”趙易繼續道,“如果配合地面雷達站,以及原始版的預警機,再經過戰術演練,其實戰斗機上的機載雷達性能差一點也不要緊。”
作為在這個世界首次提出系統論的趙易,最擅長的就是用體系的優勢彌補短板的不足。
……
“我們已經發現了下方機場跑道。”偵察機上的亞當斯少尉在電臺中驚喜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