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于進攻的法國人雖然把主力抽調走,但海防北側依舊是法國人防御的重點。他們還在猜測華夏人的幫助,平時也擔心華夏人的插手,在北方布置的陣地很是嚴密。
孫立人一開始相當于碰上了個釘子。但這絲毫不妨礙他率領的軍隊給法國人帶來了強大的壓力,當然代價就是損失略大了一點。
這點損失在華夏國內根本不算什么,但在先鋒軍的戰略中,對傷亡還是很看重的,畢竟華人數量少,不得不惜命。至少趙易覺得這樣一場佯攻是不值得犧牲那么多。
“孫立人的兵團指揮能力還不錯。”葉關笑道,“說不定更大規模的大兵團作戰也能指揮。”
“老鄭目前來看,有不足,但還是很穩妥的。”趙易慢悠悠道。
先鋒軍都知道,除了三大巨頭外,還有軍隊中的三小巨頭。
第一集團軍軍長彭季淮、第二集團軍軍長林瑞以及第三集團軍鄭大斌。
這三個集團軍可都是超過15萬的規模,這三位老牌將軍已經掛上了中將軍銜,并擔負起了東、西、南這三個最重要方向的防線指揮官的職務。這里邊鄭大斌能力稍弱一些,但卻拿準了忠心這關鍵的一項。在考慮東線作戰時,三人也討論過更換指揮官的事情,最后還是覺得了繼續讓他來擔任。
三小巨頭中,彭季淮的威和急脾氣是比較有名的,林瑞的智和傲氣也是特色,只有鄭大斌自知自己的不足,倒是最為和氣,先鋒軍推行的參謀團制度,在他這里也推行的最為徹底。
此次作戰,與其說鄭大斌在指揮,不如說是先鋒軍的參謀團在指揮。為了此戰,總參謀部大部分都搬到了這里。為了協調各方力量,趙易才選擇了也跟來坐鎮。
不需要他親自上陣,諸多參謀們已經有條不紊地操作了一場大兵團作戰。
之前唯一擁有大兵團作戰經驗的趙易也不敢說比這些參謀們做的更好。靠著兩個兄弟的配合以及多年積累的威嚴,趙易才推動了軍隊的順利配合,哪里比得上參謀們更加合理詳盡的配合方案。
在趙易這個國家主席不宜親自出場的情況下,反而是更能包容的鄭大斌更適合擔當起東線的大規模作戰。
“現在戰事比我們之前預想的還要順利,或許戰爭能很快結束。”趙易嘆道。
作為最高領袖,趙易也不適合長期在東線坐鎮。戰爭不止是戰斗,還有全國各地的其他政務需要處理。他坐鎮安排好了計劃,剩下的只需要鄭大斌指揮著去推動就可以了。
在趙易推動下,雙方大決戰提前上演,法國人顯然準備不足,在先鋒軍大反攻下,連連敗退。巴黎也在一個勁的催促倫敦,讓英國人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