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鋒軍外交名譽顧問名單中,還有諸如顏照慶等人,都是多年修煉的老狐貍了,哪怕華夏勢弱,依舊能在國際外交上堅持著不潰敗,自然在先鋒軍的軍事對抗暫時占優下,也不懼英法的那些小動作。
小小一方談判桌上,各方唇槍舌劍展開了另一場戰斗。
除了東聯和英法三方,美國、華夏和荷蘭相繼加入進來。周邊也就只有他們能有資格坐上談判桌,就連印度也還沒有完全被承認,被英國人自己先擠下去了。其他爪哇國和大大小小未被世人接受的國家就更沒資格在談判桌前添一把交椅,他們只會被端上餐桌。
“英法想要我們放開土地交易和金融外匯管制?告訴他們暫時不行,先拖他們十年,底線是五年,等待世界格局有其他變化。”趙易百忙之中也在重點關注每天的談判,不斷的劃下底線。
東聯國還沒有拿下伊里安島的主權,但加上還沒有掌控的恒河以東地區,此時陸地面積已經超過了350萬平方公里,耕地開墾總數超過40萬平方公里,約6億畝。
經過了二戰的洗禮后,東南亞的那些土地屬于殖民者的已經大部分被收了上來,再加上一些連續的清理和低價贖買,也已經完成了各地土著和部分華人巨頭的部分開發土地,而那些未開發土地都是屬于國家。
東聯國雖然分出了不少土地,尤其是軍功授田,但有福利保障和各大城鎮對勞動力的需求,使得私人占有的土地并不多。
先鋒軍更是在土地占有數量上施行了階梯稅制,嚴控土地交易,限制了大農場主和大種植園的擴張。這也是部分東南亞華人大家族對先鋒軍有所不滿的地方,只是一開始的階梯稅制并不高,還有先鋒軍槍桿子頂著,在進行幾次內部清理后,并沒有出什么大問題。
“英法要我們放開土地交易,有些人也跟著起哄,純粹是存心不良。”趙易絕對不會放棄土地的國家掌控。
無論是農業國還是工業國,土地一直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
糧食基礎是不用說了,東聯國這樣的原殖民地經濟基礎建立在經濟作物上,土地更是可動搖經濟的基礎,不會輕授。
農業國要轉向工業國,不說工廠占地,就連建設公共設施,也離不開土地。
英國人當年是羊吃人的圈地,驅逐了大量自由的自耕農,給工業發展騰出了土地。歐洲一些國家的貴族體制讓大部分土地集中在少數貴族手中,才更容易被資本滲透土地,成為工業化開端的基石之一。但歐洲資本革命并不算徹底,最終是和舊封建勢力妥協,造就了新的貴族長老院。新舊貴族們為了各自利益,在利益的權衡下,最終催高了土地成本,限制了公共設施的完備,很難完成工業生產向大工業生產的進一步轉化。
于是,新大陸美國成了工業資本擴張的新目標。
殖民地的土地為大工業生產提供了廣闊發展空間。從十三州開始,美國人新掠奪的土地,要么是低廉的,要么是國家直接掌控的,這才造就了推動大工業體系的完善,讓美國第一個戴上了世界工廠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