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標準,單就6.66毫米彈算,就得儲備總數達到1.5億發。7.92毛瑟彈也是同樣的標準。先鋒軍不敢拖半年,手中有彈心不慌。
“老彈種維持在億發左右,新彈種和機槍的改進工作也可以同步推行。”趙易再次提醒。
新毛瑟彈一換,機槍槍管和彈匣等配件也要更換,甚至考慮到重心的變化,新生產的機槍整個都調整了,代價可謂高昂。不過新標準的改變,越拖下去代價越大,反不如及早調整。
之前正準備打仗,新彈不敢影響后勤體系,只是生產了一部分在戰場上實彈檢驗,效果不錯。為了以后不落伍,趙易現在就力推,打完了這一場仗,周圍環境相對比較輕松些,正好可以大規模換裝。
“彈藥缺口最大的是炮彈。”李衡也明白葉關所說的重點所在。
相比子彈,炮彈才是真的見底了。
戰前先鋒軍準備了140萬發炮彈。
美國人對先鋒軍的炮彈數量控制比較嚴格,加上英法的干涉,先鋒軍從德日方面繳獲來的數量并不算多,只有40多萬發,但最基本上都是中大口徑炮彈,加上從美國那里進口的30多萬發炮彈,構成了先鋒軍中大口徑火炮的彈藥儲備。
諸多迫擊炮炮彈和75毫米等口徑的炮彈,主要是先鋒軍自己在生產。
炮彈比炮還難造,因為標準化和精度都需要工業制造,而且數量一多,工業生產方面的要求更嚴格。
先鋒軍大規模生產炮彈的生產線基本都是從德日那邊搶來的,安裝調試好才沒多久,還不是很熟練。炮彈倒是都能造,但成本居高,產量也上不去,準備了這么多炮彈還是以二戰時就在生產裝備的迫擊炮炮彈居多。
但一場大戰打下來,炮彈就消耗了110余萬發,很多炮彈庫存都見底了。
“炮彈庫存不足,瞞不了太長時間,需要加快補充。”趙易也鄭重道,之所以從造船廠抽調力量,就是為了應對炮彈危機,“還有炮管,仗打完了,很多炮管也都差不多報廢了,需要及時更換,實力強的造船廠不止要出人才,還得出設備。”
“大型鍛壓機的生產計劃多給飛機安排一些。”葉關插嘴道。
戰事中有3架戰機的渦輪盤的焊縫出現了問題,其中1架墜毀。
想到f-80出過同樣的問題,李衡帶人摸索出了用大型鍛壓機解決的辦法。大型鍛壓機在造船廠的任務較多,尤其是曼谷造船廠,為了修復那些大型戰艦,從日本運來的那臺1.4mn自由鍛水壓機最后就放在了這里,葉關早就盯上了。
作為先鋒軍壓過英法的招牌,戰斗機的生產優先度還排在彈藥前邊。
“發動機的產量很難提升,隔行如何山,造船廠的人過去也于事無補。”李衡提醒道。
“發動機是瓶頸,我知道。不過我早打算了,可以多生產些機體,這容易提升產量,到時候輪著用發動機,迷惑一下那些洋鬼子們還是沒問題的。”葉關得意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