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是沒有那么夸張。”趙易也曾安慰過李衡,“現實畢竟不是游戲,有太多的不穩定因素,沒法達到標準上的統一。不過,我們會努力向更標準和更完善的方面發展。”
李衡的父親是普通的工人,哪怕是技術高超,卻受限于文憑,遲遲卡住得不到升遷。偏偏他是個保守的人,更愿意留在原來的單位,唯一的跳槽還是被人排擠到了另一個兄弟單位,連檔案都丟得不全,最后蹉跎到退休。他的一些嘮叨不免影響到了李衡。
趙易對這方面的看法相對現實一些:“現在我們的職業等級考核,主要考慮四個方面。一方面是為了以后人才數據庫的建立。
第二方面則是我們現在的教育體系不全面,需要社會的更多參與。
不像后世遍地是大學生,我們現在一共才建起了21所正規大學,由于缺少師資力量,大部分規模還不大。指望這點大學培養積累人才是不夠的,需要激發人們主動去學習。職業考核制度和工資福利等掛鉤,最起碼有了些推動作用。這也能鞭策人們不要太懶惰,有前進的希望,才更容易自強不息。
第三方面就是你所說的文憑壟斷了。
這個文憑不是單指后世的那種文憑,而是知識壟斷。
現在的華夏也好,我們東聯也罷,都沒有經過后世紅色平等風暴的洗禮。目前的知識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通過封建社會沿襲下來的師徒傳授,和少數精英知識分子的系統學習來流傳。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還沒有大規模普及的情況下,這樣的知識壟斷就顯得愈發突出。這不止是知識本身的壟斷,還有知識上升階梯通道的壟斷。
無論是師徒,還是那些精英化的分門別派,包括留學生體系中留美、留日、留歐派系和學術門閥的爭斗,都極大的限制住了知識的有序普及。
當民科已經成為不系統學習的被嘲笑對象時,所謂系統學習的視野已經越來越狹隘了。
還有一個方面是,現在的現代科技基本上都是西方掌控著話語權,師資力量基本都是受西方文化影響。我們需要破局,不是把這個體系砸爛,而是需要有另一條來自現實和本土,也更加標準化的學術通道來制衡。
我們推行的漢華等級考核將不僅僅限于職業等級,而是更廣闊的人才等級,來作為上進的階梯通道。”
此次推舉院士,先鋒軍也需要等待自己培養的人才逐漸在社會實踐中成長起來。
先鋒軍的科學院的科技工作者,差不多算是職業等級中起步點最高的了。
三級以下科研工作者被冠以研究生級別。
一級為研究實習生。要想免試,真的得需要研究生的文憑。不夠此時先鋒軍的人才奇缺,一般大學生就能免試通過了。
來自社會具有豐富經驗的大學畢業以下文憑的人員想要掛上這個稱號就得必須要考試了。三級以下都有明確的標準考核項目,任何人有能力,都能爬上這道登天階梯。
二級為研究助理,三級為研究高級助理,或者稱為副研究員。
博士畢業一般也就掛個研究高級助理,不管是國內博士,還是國外博士。
四級開始才是正規的研究員,從四級到六級分別為初級、中級、高級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