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軍艦未免小了些。”打算在先鋒軍這邊盤算營生的陳紹還是問了問軍艦的事,國內那邊這樣的事總有人在鉆營出一大攤買賣來。
哪怕是一艘小船也是幾十萬的銀元,甚至上百萬,其中漏出一點來總能養活一大群人。
在陳紹看來,自家兄弟設計軍艦,就更容易插手其中了,不由問得詳細了些。
畢竟是自家親人,陳狄嚴守著各種參數不提,但大致的情況還是說了說。
“聽說先鋒軍兵強馬壯,難道沒有造千噸巨艦的計劃?”陳紹又追問道。
無論是國內,還是先鋒軍這邊,或者說除了西方世界外的大多數國家,千噸軍艦已經是巨艦了。之前老蔣花費四百多萬元從日本購買來的寧海號,號稱巡洋艦不過才兩千多噸。
能自造千噸更是了不得,哪怕是進口國外零配件組裝起來的。此時國內能做到就是如此,甚至能裝配萬噸輪。
和新華夏建國后造的萬噸輪不同,十幾年就能做的萬噸輪也是來料加工,擔當組裝工廠的角色,而后世的那艘萬噸輪卻是使用華夏自己的工業新標準,全國產造出來的。
不說萬噸輪動力和性能的不同,單單一個工業標準就是代表著云泥之別。
就算是一個螺絲釘,用別人的標準尺寸,一旦壞了,更換的零配件都還是得進口。自己造不是造不出來,而是配套的一系列生產線導致成本太高,更不值得。
后世阿三哥武器引進了那么多萬國貨,最終還是得繼續引進。而華夏后世的世界工廠不是浪得虛名,而是體量能容納多套工業標準,更能吸收消化為自己的工業標準推陳出新。
民國自吹的四艘萬噸船,若是被人斷了零配件,也就只能造小帆板。華夏造出了一艘萬噸輪,之后就能用白菜價大暴船舶。
別人的終究是別人的,真正屬于自己的才算自己的。
東聯國立國之初,在統一度量衡的同時也就一起制定了自己的部分工業標準。
李衡的筆記本和手機上常帶著各種電子版的工具書,是現成的標準模板。
后世華夏作為世界工廠,一些行業標準已經舍棄了蘇俄的影響,和西方接軌。此時用來也不和西方有太大脫節,就算不一樣的,三巨頭也堅持自己的標準,最多在某些方面和此時華夏國內定制的一些標準稍稍統一。隨著先鋒軍和華夏的交流,先鋒軍的新工業標準已經影響到了吸納萬國貨的華夏。
新華夏的工業需要在原來基礎上建立,就不能不受原來的標準影響。蘇俄的標準先鋒軍影響不到,基于國內的標準卻可以多一點和以后的新華夏相通。
兩款新戰艦雖然排水量不大,但都是用先鋒軍的工業標準和行業規范造出來的,否則也不至于拖這么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