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華夏缺糧,缺口還很大。”李衡低沉道。
“我這里有份數據,華夏在36年的谷物產量應該是最高的,大約1.5億噸左右,現在收到戰亂影響,去年估計值可能只有1.2億噸左右。等到新華夏建立,糧食產量還會提高,人口估計不會超過5.5億吧,畢竟原來建國初統計也就在5.4億多人。如此真平均下來,每人年消耗糧食應該不會少于230公斤吧?考慮到現實影響再縮水,靠這個干體力活是不好支撐,但已經保障讓人餓不死了。”趙易道,
“事實也是如此,新華夏建國后有了政府強有力的組織調運和救濟,大部分時間內,你可以說華夏窮,吃不飽飯,卻極少有人再餓死。
所以華夏除了在面臨巨大天災和特殊戰備時,大多數時間對糧食的數量需求并不是很急迫,并不需要我們伸手太多。
華夏自己能組織恢復生產,利用現有條件達到糧食生產最高產量并再創新高,才更實際。
這其中也包括解決肥料和良種的問題,以及興修水利的問題。我們先在這些方面給華夏做個好的示范,總比華夏盲目去摸索更好。
單就良種而言,正常篩選出來的稻種,我想也會更受國內歡迎。”
“正常篩選?”李衡聽出了趙易在這幾個字上面的強調。
“雜交水稻可是有個特性,種子沒法自然留種。用別人的種子,你放心嗎?春秋吳越爭霸中的粟種蒸熟的事雖然不知真假,但老祖宗肯定早就注意到種子危機了。”趙易點破道。
“我們可以把種子和技術都給他們。”李衡急道。
“短時間內,我們就能肯定雜交水稻的有效性?沒有一二十年的摸索,誰敢保證這樣的種子不會出問題?歷史已經變了,我們的雜交水稻性能不徹底摸透,你放心這樣的種子早早推出去?”趙易道,“別忘了之前的香蕉滅絕事件,單一的品種誰知道其中的風險有多大?沒有摸透雜交水稻的屬性,萬一一個特殊植物病毒下來,造成的災難可就大了。
糧食這么重要的東西,最忌諱單一性,就像愛爾蘭的土豆災荒。寧愿多幾個品種,多幾種選擇,哪怕產量低一些,也比那種毀滅性的打擊要好。
后世雜交水稻產量再高,也沒見都種這個。糧食安全不止是數量上的安全。
現在技術還沒有那么完善,若是雜交水稻表現太好,擠沒了一些當地原種的生存空間,還不知道會損失多少。
物種多樣性亟待建設。
華夏國內很長時間內主要需求還是產量,很難說能保障當地一些低產量原種的生存。還是多留出一些時間,我們多做一些研究,盡量消除各方面的隱患為好。雜交水稻不是不研究,而是需要研究很長時間,不著急大面積推廣。
無論是華夏國內還是我們這邊,充分篩選抵抗風險更高的當地原種,健全良種體系,在水利和肥料上多下點功夫,科學管理,產量已足夠我們的當下需求了。
就算華夏那邊人口再多些,難道我們這塊糧食豐產地的地盤還擔不起華夏后花園的名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