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定我們發展重型坦克真能把別人忽悠瘸了。”葉關對情報中的忽悠戰術很感興趣,不想放過這個帶歪路的機會,“要不要繼續發展幾款重型坦克?讓美蘇多分分心,反正他們財大氣粗。說不定真能看到數千輛重型坦克決戰歐洲平原的壯闊。”
趙易卻不看好:“二戰中重型坦克已經露出了性價比不佳的苗頭,很難說美蘇會上當。受制于當前技術的限制,重型坦克的性能并不是多么突出,美蘇會少量生產,大規模投入恐怕不會。”
“試一試也沒什么損失,就當技術積累了。”李衡反倒是很感興趣,“做大一點,用虎王的汽油發動機,700馬力,上7對輪,按70噸重設計。裝備128毫米炮,127炮也可以,就用美國人的54倍徑的127艦炮改一改,日本人的艦炮也能湊合。”
“你這是不管‘三七’二十一,要造個樣子貨呀!”趙易笑著點了點他道,“就算忽悠人,也要考慮到技術積累,坦克炮有些過了。”
這年頭戰艦上的高炮和坦克炮還是有點交集的。比如蘇俄的85毫米坦克炮。就連先鋒軍新造的主力坦克的炮也是參考了日本人的九八式100毫米艦炮的部分技術。但李衡所說的127炮就有些不現實了,現在的技術條件下,70噸的坦克根本扛不住高倍徑的127艦炮開火。要么選擇鼠式坦克那樣的超百噸超重坦克,要么直接就變身自行火炮。
不說別的,這么大口徑的炮彈裝填都是一個麻煩事,后世125口徑的都上了自動填彈機了,現在的條件上大口徑坦克炮只會自找苦吃。
先鋒軍下一代的主戰坦克預研的坦克炮是105毫米。
目前46式坦克還能靠88毫米坦克炮提升性能支撐,暫時又沒有戰事需求,李衡干脆就把各技術專家的100毫米坦克炮的方案提升為了105毫米。
其實先鋒軍的新坦克主要還是被這個105坦克炮給絆住了。
動力不缺,雖然剛剛500馬力出頭,但也夠用,以后還有提升空間。裝甲也是為了忽悠人,不是最終方案,很容易加防護。唯獨設計的卵型鑄造炮塔被坦克炮給難住了,就算是仿造加農炮倍徑只提到48倍,也不是現在先鋒軍的草臺班子可以突破的,更不用說李衡一直念念不忘的52倍徑的l7型線膛坦克炮了。材料和加工的限制讓見過實炮的李衡也一籌莫展,只能老老實實的攀技術樹。
“不要著急,這個炮10年搞出來就不錯。”趙易安慰他道。
按照原歷史,10年以后l7型105炮照樣是世界第一流的坦克炮,20年后也不過時。
就是考慮到了以后的長期應用,新坦克走了t-72的路子,二三十年也不會過時。就連滑膛坦克炮,現在也在預研,只是為了瞞過外界留作后手,作為絕密只有一個可靠的7人小組參與。
10年,先鋒軍完全等得起。
10年磨合的不止是坦克炮,還有整個體系。
不是給了主要零配件,就能拼湊起一輛合用的坦克。三人對t-72了解的只有外形和幾片電腦中留下的文章和圖片,就算三人都見過真坦克,對內部了解的也不多。結合其他未來的坦克設計,肯定需要一個漫長重新調整整個系統,不斷試驗。
其實趙易心中保守的估計是15年,畢竟先鋒軍武器藍圖中,在防御為先的東南亞地區,坦克并不是最主要的發展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