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玉佩”
小丫頭一聽,當即把舉著的玉佩收回去捂在懷里,兩眼像防賊一樣防著她爺爺。
“這是徐爺爺給我的,跟你沒關系。”
于培庸無奈一笑,這丫頭,可真是胳膊肘往外拐啊。
閑著沒事,他給于可可講了一下這塊玉佩的來歷。
這玉佩是于培庸的爺爺當御廚時候,因為做的菜好吃,老佛爺賞賜的。
臨終時候,他把玉佩給了年幼的于培庸。
從此于培庸就一直佩戴在身上,用爺爺當御廚的事情來激勵自己。
后來他成了國宴主廚,認識了同為國宴主廚的徐濟民。
兩人一個負責淮揚菜,一個負責魯菜。
除了在一起工作之外,兩家還住在同一個四合院中,關系很是親密。
徐濟民在廚藝方面的天賦,讓于培庸很是羨慕。
而于培庸對于廚藝鉆研的那種努力,也感染著徐濟民。
“啥徐爺爺的天賦比你高”
小丫頭聽到這里,有些奇怪。
根據徐濟民平時的言行,很容易就能知道,于培庸的廚藝高他一線。
怎么在于培庸嘴里,兩人居然是旗鼓相當,甚至天賦方面,徐濟民還碾壓他呢
“他天賦確實很高,很多菜,他看一遍就能做得很好,甚至根據他父親的日記,還原出了不少魯菜,這種天賦,絕無僅有。”
“那你呢”
“我天賦一般,要不是有這塊玉佩激勵著我,我估計當學徒那會兒就放棄干這一行了。”
當年的兩人,簡直就是國宴最完美的組合。
一個天賦高,性格如火,做菜做事都個性張揚,活力十足。
一個肯吃苦,性格如水,什么時候都不驕不躁,沉穩內斂。
那幾年,所有嘗過兩人手藝的外賓,全都贊不絕口。
認為自己嘗到了世上最美妙的食物。
不過相對于重油重鹽、做法繁瑣的魯菜,于培庸做的淮揚菜更受老外們歡迎。
因為淮揚菜追求食物本味兒,而且刀工精妙,卻不失食物本味,配料也是比較常見的種類,老外們特別喜歡。
不過徐濟民沒當回事。
老外嘛,不懂中餐,就是吃個熱鬧。
國人喜歡就行。
在后廚,他還是那副大大咧咧的樣子。
但是其他廚師,從原本捧魯菜,變成了捧淮揚菜。
淮揚菜受老外們歡迎,那以后肯定更側重淮揚菜,所以多巴結巴結于培庸,以后討個更好的差事。
熱衷鉆營的人都巴結于培庸去了,不再練習基本功,做菜也不用心,每天只會在于培庸面前狂刷存在感。
但是當時的于培庸一心鉆研廚藝,并沒有關注太多這方面的事情。
對于消極怠工或者不認真工作的人,也最多訓斥兩句,然后繼續研究廚藝。
一些做得不好的菜,他會重新做。
反正自己要鍛煉廚藝,幫他們做一下也沒什么。
所以后廚的人越來越放肆,而于培庸做的菜也越來越多。
甚至最后他不僅做淮揚菜,連魯菜也開始做了。
后廚的這些變化,徐濟民其實心知肚明。
只不過他不喜歡管理別人,只要不妨礙自己工作,他都會睜只眼閉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