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開后,老爺子端著一盤羊尾處的肥肉倒進了鍋里。
徐拙之前在網上看過很多關于吃涮羊肉的規矩和禮儀。
什么自己的肉不能漂到別人面前。
什么要一片一片的下,這樣才能讓肉熟得恰到好處。
結果老爺子上來就倒進去一盤肉。
“這么吃的話,是不是不太對啊?不是該一片一片涮嗎?”
徐拙一邊用筷子把鍋里的肉劃散,一邊問老爺子。
老爺子在他碗里淋了一點辣椒油“那得等到什么時候?正宗的涮羊肉都是一盤一盤吃的,這玩意兒吃的就是爽快和過癮。”
好吧,這或許就是廚師和文化人的區別。
文化人喜歡一道菜,總喜歡把這道菜想象得非常高端復雜,繼而演變出許許多多的規矩。
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符合菜品的身份。
所以才有了那么多關于菜品的故事和典故。
但是那些都是真的嗎?
未必!
比如川菜的一些典故和傳說,老喜歡把川菜的傳承往古代挖。
比如一些人就大言不慚的說,水煮牛肉出自唐宋年間,當時鹽場的工人把老牛肉切薄片用水煮,最后撒上辣椒淋上熱油吃。
這種半真半假的故事在美食圈里特別有市場。
但是編篡者忘了一件事,明朝中期辣椒才傳到中國,而且剛開始只是被江浙一帶的人當成庭院盆栽種植。
直到明朝末年,辣椒才開始大面積被引入到廚房中使用。
寫唐宋就出現辣椒的人,真應該先學一下歷史。
在廚師眼中,就沒這么多糟心事兒了。
管他什么故事典故,只要好吃就行。
美食原本就是在品嘗的時候,給人的身心帶來愉悅感受。
不需要那些真真假假的故事來傳頌。
因為肉片太肥,鍋里很快就漂了一層油花。
煮了差不多一分多鐘的時候,老爺子說道“好了,可以吃了。”
說完他率先夾起一片肥肉,在蘸料中蘸一下,趁熱塞進了嘴里。
“唔……香!真香!”
肥嫩的肉片沾滿蘸料,送進嘴里的一霎那,真是讓人幸福得想叫出聲。
這種幸福的感覺真是太美妙了。
唯一的缺憾就是現在沒有下雪。
不然看著窗外飄著的雪花會更加完美。
徐拙吃了一片之后還不過癮,繼續從鍋里夾著肉,蘸滿蘸料,大口的吃了起來。
剛剛還有點餓,這會兒幾片肥羊肉下肚,頓時感覺渾身暖烘烘的。
而且盡管是羊尾的部位,但是一點膻味兒都沒有。
鍋里的湯水除了了多層油花之外,沒有任何浮沫出現。
真不愧是國內頂級羊肉。
這品質絕對沒得說。
吃完羊尾部的肥羊肉之后,老爺子端著一盤羊脖子后面的肉,再次倒進了鍋里。
這個部位的肉被稱為上腦,是涮羊肉必吃的部位。
跟羊尾上那幾乎是純肥的羊肉不一樣。
上腦的肉肥瘦各半,比較綿軟,吃起來口感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