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美食從和面開始
豬頭第二次焯水跟第一次一樣,都是水開后撇去浮末,然后再煮十來分鐘,盡可能的把毛孔中的雜質清出來。
焯水過后,就到了正了八經烹制的環節。
徐拙對扒菜并不陌生,之前做的蔥扒羊肉,就是典型的扒燒菜。
洗凈的鍋里墊上一張防止粘底的竹篾網,然后把一斤冰糖放進去,平鋪在竹篾網上。
接著開始放配料和調味品。
蔥結姜片均勻放在冰糖上面,再放入裝有香料的鹵料包,其實就是常見的花椒八角香葉桂皮白寇等燉肉料。
香料的量不用太多,大概用量是平時燉肉的一半就行。因為扒燒的時間很長,所以料放多了做出來香料味兒太濃,影響食用。
香料放好后,就該放調料了。
徐拙往鍋里倒入一大勺生抽,兩小勺老抽,兩大勺花雕酒,把豬頭和豬舌頭放上去,肉皮朝下,然后加水到沒過豬頭。
開火后,先大火燒至沸騰,然后調成微火慢慢煨制。
這是一道典型的功夫菜,整個做菜過程細致講究,處處彰顯著江南人的風雅和趣味。
比如用生抽調味而不放鹽,比如用醬油調色而不用糖色,還有放大量冰糖的操作,都是江南飲食的風格。
在過去,豬頭本是上不得臺面的下賤之物,除了祭祀時候和羊頭牛頭作為三牲出場一下,其他時候根本不受待見。
嫌棄到什么程度呢
過去連江南人說人下賤,都喜歡用“豬頭三”這個稱呼來替代。
不過江南文人多,很多貧苦人家的學子都喜歡用“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聞名天下知”來勉勵自己。
貧苦人家代表的是俗,而一旦金榜題名就升級為了雅,這跟扒燒整豬頭的做菜理念極為相似。
低賤粗俗的豬頭,經過加工就成了江南人念念不忘的扒燒整豬頭,那學子努力學習,不也可以鯉魚躍龍門嘛
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扒燒整豬頭這道菜,就逐步在江南地區流傳開來,并且還成了揚州三頭宴的代表菜。
自古以來,淮揚菜就以高雅精細著稱,這道扒燒整豬頭能夠從眾多文人菜中脫穎而出成為代表,甚至地位還在拆燴鰱魚頭和清燉獅子頭之上。
可見這道菜在那些文人雅士心目中占有多重要的地位。
當時有詩人特意寫詩來贊嘆這道菜
揚州好,
法海寺間游,
湖上虛堂開對岸,
水邊團塔映中流,
留客爛豬頭。
法海寺,是能查到最早做扒燒整豬頭的地方,甚至現在的做法,就是法海寺高僧流傳下來的,讓這道菜無形中增添了幾分傳奇色彩。
徐拙守在灶邊,聞著鍋里飄出來的香味兒,不自覺的吞了下口水。
中午就吃了點炸品,雖然當時覺得吃飽了,但是這會兒被鍋里豬頭的香味兒一熏,肚子里多少有點餓。
他走出廚房,準備下樓去找點吃的。
熊仔一看,趕緊從沙發上跳下來跟著徐拙下樓了。
幾分鐘后,徐拙端著一些干果,熊仔叼著半袋魚干,一人一貓就這么在客廳中吃了起來。
原本徐拙想把熊仔放樓下的,但是這會兒樓下太吵。
于可可正和她奶奶跟家里的親戚視頻,老爺子和老太太也在跟一些走的近的親戚和徒弟聊天,于長江徐文海魏君明也都跟各自關系好的人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