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三個先去幫錢教授搭建帳篷,剩下的人跟我過來吧。”老楊指揮著自己手下的兵,然后身先士卒地走到了第一位。
同在中國救援不同的是,日本的民宅大多是木質獨棟建筑,救援難度整體不高。但此次地震的中心區域卻在東京附近,作為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之一,這里大多是高層建筑,所以給救援帶來了不小的困難。
蘇清越和錢華東跟著開始做場地布置,有了老楊這邊人手的幫忙,他們在最快的時間內搭建出了一個簡陋但不簡單的實驗室。周邊的日方救援人員略帶好奇地看著這里,但因為身上的任務較重,他們也只是看看后就進入了現場。
錢華東和蘇清越在房間里,他們沒有看到外面的慘像。但一直站在門外的陸修遠默默地將目光移到了另一邊。
地震救援時間是七十二小時,這也是人可以不喝水所能存活的時間。日方救援人員先將一些被落物砸到的傷者從廢墟下搶救出來,然后就是有專門的小隊負責處理死者。他們統一的被裝進尸體袋里,做好防疫措施,擺放在不遠處的空地上。
“清越,你們好了嗎”老楊帶著面罩跑到了實驗室門口拍了拍,“前面有個坑,太危險了,日方那里現在在計算救援難度,我也不想讓我的小伙子們一去不回,你們看”
“可以,救援機器人現在就能投入使用了。”蘇清越從電腦屏幕前抬起頭。
這一聲,讓老楊緊張的心平穩了許多,他點點頭,“好的,我們會配合你的。”
白色的救援機器人出現在災區的時候,并未引起旁邊救援者太多注意,現在他們當務之急是救出被壓在下面的傷者。
但救援機器人的動作卻讓他們不得不矚目。這群白色的機器人,竟然會按照情況給他們一些幫助。除了搬運碎石等任務之外,他們還會計算各項數據,分析傷者身體情況,按照傷者所需來照看傷者。
蘇清越他們帶來了十臺機器人。當他們將所有機器人放出去之后,蘇清越和錢華東從帳篷里走出來觀看目前的使用情況,他們抱著本子記錄著,這些對于他們來說都是寶貴的實驗素材。
而站在遠處的中國記者舉起自己手上的相機,從側方拍下了這一幕。
穿著紅色沖鋒衣的一老一少,行走在廢墟上的白色機器人,灰白的畫面,卻帶給人無限的力量。
當天晚上,當蘇清越等人參加救援會議的時候,今日新聞將報道放了出來。
今日人物災難現場的他們和它們。
“清桐,你媽又見報了。”季澤一個電話打給了陸清桐。
但誰都知道陸清桐現在就是一根即將爆炸的炮仗,而就是蘇清越。
打開季澤發來的鏈接,陸清桐看著蘇清越在日本的照片,松了一口氣。還好,看起來不像是會發生什么危險的樣子。
中國的救援機器人大放光彩,這激勵了不少高校機器人及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者,他們還記得在不久前世界機器人大會上,蘇清越邏輯清晰的發言。
后生可畏。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看到這篇報道后發出了這樣的贊嘆。
一開始在網上鼓吹救援機器人無用的一些人現在連話都不敢說了,畢竟他們不是瞎子,這條報道下面還有記者拍攝的視頻。誰都能看到那一個個白色的小機器人是如何協助救援人員展開營救的。而當遇到救援人員無法到達的地方的時候,這群機器人更是能夠獨立完成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