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修赟本就沒有放棄過持續地學習,有了方向之后,便開始專注機械方面的問題。
每日下工之后,溫修赟都會抽一些時間去看跟機械方面相關的書,還寫了信給京市的父母幫他借些有用的書下來。
學了一段時間后,小到自行車、收音機,大到如寶山大隊的拖拉機,出現些不過于復雜的問題時,他都能解決。
幫關隊長又解決了拖拉機上一些問題后,溫修赟的本領就被順理成章地宣揚出去了。
他在這方面的能力肯定是比不上專業的技術型工人的,但這些人太忙,根本就不是偏遠的大隊里能夠很快請來的。
就算請過來,需要的花銷也不是他們能夠承擔的。
溫修赟就不一樣了,他在大隊里生活,也沒有那些技術工人忙碌,技術問題不說解決百分之百,解決六七十也完全足夠了。
給報酬,也比從大地方請下來的技術工人要便宜得多,“溫知青還不會瞧不起他們小地方的環境呢。”
有了這個認知,溫修赟開始陸陸續續被其他大隊“借”出去。
這是件宣揚名聲的好機會,關隊長不會不樂意。
將他們大隊的知青借出去,不僅別的大隊要提供相應的補貼,提供物資抵消工分,以后寶山大隊有什么事,他們也不好拒絕。
之前還都是附近的幾個大隊,后面也不知道是不是他完美解決問題的次數多了,名聲傳了出去。
這一次,他竟然被借到了先進大隊來幫忙。
他們大隊發展得不錯,大隊里有些家底的人家不少,專門請人來一趟,肯定是要將隊里所有的機械問題都解決。
溫修赟是早上七點出發的,快八點到的先進大隊,在他們那又吃了頓午飯,等解決完所有問題回到寶山大隊時,已經過去了大半天。
他看了看時間,離下工也就剩不到兩個小時。
關隊長念及他忙碌了那么久,先進大隊給他們的“借出報酬”也不少,給他記了滿工分,也沒讓他繼續下地干活。
溫修赟想到好幾日沒去看阿婆,就背上背簍,去上山找柴火去了。
這似乎是從跟關悅說明情況之后,第一次上山。
時間不緊,他也沒有什么必要的工作,心情放松隨意,還有欣賞周邊風景的心情。
這座靠近寶山大隊的山對大隊里所有人的意義都很不一樣。
大饑荒那幾年,每個大隊都過得艱難,但他們靠著山林自然的賜予,都沒有餓死過人,這就已經是極好的結果。
寶山救了大隊里好多人的命,寶山大隊那個時候就將大隊名字依著山給改了。
等饑荒過去,大隊情況緩過來后,大隊人對寶山的感激心情也沒有變化。
他們上山采摘,都會格外維護山林環境,每年春季還會組織人種樹。
因而,山里的風景很是不錯。
郁郁蔥蔥的樹木,風吹過樹葉傳來的“簌簌”聲音,茵茵綠地,自然的一切洗滌著雙眼。
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溫修赟都有些失神。
他早早就撿夠了樹枝,也還是留到了下工前一個小時,才決定下山。
溫修赟從半山腰往山下走,才走了幾步,耳邊突然傳來一道短促的驚叫聲。
“啊!”